《三国演义》中,刘备兴兵伐吴的故事是这样的:
起因:关羽镇守荆州,北伐曹魏时,水淹七军、生擒庞德、于禁,威震华夏。但东吴孙权派吕蒙偷袭荆州,关羽久攻襄樊不下,又遭曹军援军和徐晃击败,且荆州后方基地已失,人心离散,士卒逃亡大半,最后关羽兵败,被东吴擒获杀害。刘备与关羽情同手足,誓同生死,关羽之死让刘备悲痛欲绝,加之荆州被夺,战略要地丢失,刘备遂决定兴兵伐吴,一来为关羽报仇,二来夺回荆州。
经过:
初期决策:刘备不顾诸葛亮等大臣的极力劝阻,亲自带兵七十五万(实际兵力没有这么多),水陆并进杀奔东吴。张飞在阆中听闻刘备要伐吴,便要求做先锋,刘备应允。但张飞因关羽逝世内心愁闷,每日饮酒消愁,且酒后时常鞭笞士卒。他命令范强、张达在三日之内制好将士丧服,二人竭尽全力未能办好,张飞当众鞭笞他们,并下令若次日办不好便军法从事。范强、张达商议后,趁夜色摸进营中将醉酒的张飞刺杀,并取下首级投奔东吴而去。
战争过程:刘备大军出征,开始时蜀军兵将士气旺盛,实力非凡,大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杀得东吴兵将丢盔卸甲。孙权起初想让曹魏发兵和自己两面夹击刘备,但曹丕存了坐山观虎斗的心思,孙权只能选择自己与刘备交手。孙恒率兵抗击刘备,却遭到重创,无奈之下孙权让周泰、潘璋等人前去迎敌。黄忠看到潘璋后急忙前去迎敌,中了潘璋诱敌深入之计,久战之下力乏,在战乱中遭受敌人冷箭,被张苞等人救出后,见到刘备最后一面便气绝身亡。刘备刚出川中便接连折损两员大将。
相持阶段:东吴人才逐渐凋零,吕蒙死后新任大都督陆逊年仅二十余岁,江表十二虎臣中的程普、黄盖、蒋钦、韩当、陈武、董袭、甘宁、太史慈等名将皆已去世。丁奉、徐盛此时在北面严防曹魏,西部仅有潘璋、朱然等将,而刘备也恰好抓住东吴人才凋零这个时机领兵伐吴。陆逊上任后,通过对双方兵力、士气以及地形诸条件的仔细分析,指出刘备兵势强大,居高守险,锐气正盛,求胜心切,吴军应暂时避开蜀军的锋芒,再伺机破敌,他果断地实施战略退却,一直后撤到夷道、猇亭一线,然后在那里停止退却,转入防御,遏制蜀军的继续进兵,并集中兵力,准备相机决战,把兵力难以展开的数百里长的山地留给了蜀军。从公元221年七月开始的夷陵之战,到第二年的二月进入到相持阶段。刘备多次派兵出击,诱使吴军决战,但陆逊却不为所动。
结果:到了公元222年六月,夷陵地区气候炎热干燥,酷暑难耐。刘备将各营安排在密林高山险要之处,认为既能凭险固守,又能避暑。陆逊抓住刘备这一致命失误,采用火攻,对刘备大军进行致命一击。刘备数万人被歼,惨败而回,逃至白帝城。此次战争以东吴险胜、蜀汉惨败而告终,蜀汉元气大伤,不仅未能重新夺回荆州,反而将多年苦心经营的军事力量消耗殆尽。次年刘备病逝,更是让蜀汉政权雪上加霜,“兴复汉室”的梦想从此成了泡影。
这场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夷陵之战,是三国历史上孙权与刘备为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而进行的一场大战,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