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定慧品》
一、三无法门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这句话指出顿教法门的宗旨和纲要,可以说抓住了整个修学的最要紧处,上根利智,一闻即悟。
“我此法门”,是指禅宗顿悟法门,亦称南宗,是相对北宗而言的。当时,神秀在北方弘扬禅法,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见地而修。通过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从而改恶修善,令心保持清净,是为渐修。顿悟不需要时时扫除,其特点在于直接打开自性,见到最真实的本来面目。
“从上以来”,就是从五祖,乃至四祖、三祖、二祖、初祖,一直追溯到释迦佛,追溯到过去无量诸佛。“佛佛唯传本体,祖祖直印真心”,已经为我们直接指示了真心。一旦明白这个真心,就能放下一切尘劳挂碍。否则,抓来抓去,抓住的还是细枝末节。
“先立无念为宗”,宗就是目的。南宗顿悟禅法,从历代祖师乃至诸佛菩萨以来,都是以无念为真正目的。
“无相为体”,体就是本质。一切事物的本质到底在哪里?修学佛法,要开悟成佛也好,要接受人生各种挑战也好,首先要体会到“我”的生命存在。我们通常会觉得,身体是我,念头是我。那么,这个身体和念头有哪些面向?应该从哪几个角度去认识它?一是外在的相。你的一颦一蹙,举手投足,大家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个外相不是自己独有,你长得漂亮,别人看了也高兴;你长得凶恶,别人看了也讨厌。你做了好事,别人会欢喜并感恩;你做了坏事,别人会痛苦并谴责。所以,你不要以为这身体就属于我,它其实是大家共有的。二是内在的相,就是你的起心动念。这些相背后的本质是什么?我们拥有这个生命,到底有什么用?我们每天都有无数欲望,靠这些欲望来坚持我们今天要干什么,明天要干什么,这些都是念头表现出来的生命力。你们今天来这里听课,也是有了听课的念头才来。这些念头到底以什么为宗旨,为归宿?
“无住为本”,体和本有一点区别。体是看不到的,比如我们的体质好不好,不是因为你长得很胖或脸很红,那不能说明问题,最清楚的是你自己。再比如我们坐在这里,看不出谁会开车,但你自己知道。虽然看不到内在的体,但到了车上,这个技术就会表现出来,因为它原来就有。我们今天会讲话,会走路,会生烦恼,会有感恩的心,都是靠内在的体,它如如不动而能生起作用。如果在作用上也看不到,才称为本。
世间一切万法,有枝末和根本。大家坐在这里,那个无相无住的才是本。我说话你们能听得到,会听的东西到底在哪里?不听的时候,你没发现它是什么样的。但一有声音,它马上就知道你在说什么,这不是很神奇吗?如果不会听,不会看,不会说,什么都不会的,那就是体——无相、无为、无造作,如如不动。但它照样可以听、可以说,那个体又没有变,那就是性。就像开车的技术,无论是否在开,它都没有变。不开的时候看不到,开的时候其实也看不到。我们能看到的就是车在动,方向盘在动,也知道你有开车的技术,但技术本身照样是看不到的。
这个会听会说的东西,不停留在任何状态中。如果开车的技术只是停留在身体内,那么到了车上,它也不会表现出来。可是在车上,它就知道哪里要直走,哪里要拐弯,哪里要刹车。如果这个技术只知道直走,不知道拐弯,或者只知道启动,不知道刹车,都不行。真正的技术不会停留在任何状态中,同样,心性也不会停留在任何一个相中。
所以六祖告诉我们,要以无住为本。这个本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禅宗让我们夜以继日去参话头,就是参这个。尘劳即是道场,你打不破,就被尘劳牢牢捆住。一旦打破,心如虚空,来去自在,“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这是禅宗最高深的三无法门:第一是无念,第二是无相,第三是无住。那么,如何才能无念、无相、无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