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篇文章叫“下属力”说得是如何做一个好的下属,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则就是“超预期供应原则”,具体原文是这样说的“有了机会,但你究竟有没有把握,还是要靠自己努力的,要少说多做,做的要比说的好,而且要尽可能好的再多一点”,说实话,我羞愧于自己的见识短浅,但同时,也让我获得一些启发,就其中一点与大家共享。
我爸爸是一个不错的电焊工,技术经过多年的训练可以说是一流的。但在我读大三之前,他可以说几乎没有自己承包过工程。在大三那年,家里由于奶奶生病,然后我又需要报考司考班,急需一笔钱,爸爸也没什么办法,因为他的工作是按天数计算的。但其实按照老爸的技术,可以更快的完成。为了赚钱,爸爸不得不快速结束这份活。在这本来是12天的量,老爸9天就完成了。结果老板很高兴,一个劲给老爸介绍活干。以至于后来家庭条件改善,还得谢谢他。用老爸的话说“干活,干的越拼命,活就越多。”
有道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现在很多人都存在着,反正每天钱就这么多,多做了也没一分好处的心态。这样就给了那些多付出的人机会,不但会补偿你之前多做的那部分,还指引你一条庄康大道。
在自己的工作中,可以说是普遍存在,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人,甚至还有比偷懒的。有次有个新民警跟我说,那个人怎么一天到晚都躲在教育室里不做事,我呢,干的累死,他倒好。当初我也安慰他,并告诉他,每个人都是这么过来的,到哪总有个先后之分吧,做好自己的工作,少点抱怨。如果放到现在我可能会说,领导对你跟他的期望是不一样的,你想领导给你打几分啊,要不领导对你跟他的期望一样?要改变这样的想法就需要明白,领导对你的期望是什么。我想,想获得领导肯定的人来说,尽可能得多的完成领导的期望,应该会给领导留下不错的印象。再不济,也可以预见,你的这个岗位是无人能替代的。
我们经常会说这样的话“要是怎样就好了,要是能升职加薪就好了”。但能达到“就好了”的这个标准总是少数人的,在这大多数人都有时间完成工作的环境下,为何你能优先达到“就好了”呢?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有精力就尽量去做的更好,因为这样才有概率提早发生“就好了”的可能
至此,原来我们做的并不是与别人竞争的跑步比赛,而且限时的爱情表白,要抓住机会,你就得更努力。
自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