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产出的学习,就像炖牛腩不放盐一样。放进再多料,也不会成为一道好菜。——by 我承认是我临时编的
文首的伪名言当然是句玩笑话,但确也是我的真实感悟。从幼儿园到现在,我们的学习内容很多,曾经也在高中达到过所谓学识人生巅峰。但是产出呢?一堆试卷?几句小清新的断章?还是满纸鸡汤?
不说别人,光说我自己,对事件的评论从来没有有序的思考,对知识的摄取没有章法,对既往的所得没有实际的应用。简单的说,就是没有产出。
没有产出,是因为没有机会么?当然不是。这个网络时代,当当键盘侠的机会还是有的吧。但是为什么我就是没有办法有条理地说出逻辑相对完整的观点呢?思考的一个下午,初步总结了下:
一、没有对世界的独立思考
除了开放式议论文,现在基本没有什么机会让我们自由阐述自己的观点。作文、时事、申论、微博……经过这么些年的基本教育,我们对大部分都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类似于标准答案的回应。很多所谓的“三观正”也不过是恰好和自己固有的观念一致了,所以觉得“嗯嗯,就是这样子的”。事实上呢?很多看似三观极正,但是内里极歪曲的事,很容易通过我们的独立思考得出来。
通过参加辩论赛,我学会了很重要的一个人生经验: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可以发展出一套完整的逻辑和举例例证。也就是说,很多事情,都是正反皆可论证的。事情没有对或者错,只有在当时环境下当时的权衡利弊或者脑子一抽抽。对具体事情的具体争论是没有意义的。反思和改正,才是讨论的意义所在。
正如最绝对的噪音与宁静之间只是一线之隔,信息的过于充实可能引起绝对的无知。在电脑提供给我们的庞大记忆仓库面前,我们的感觉好像富内斯一样:纠结于成千上万条细节,我们可能失去所有的选择标准。——艾柯《植物的记忆与藏书乐》
二、输入不成框架,努力没有体系
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样,没有什么明确的爱好。我是说那种可以深入研究的爱好,不是说“我喜欢读书、我爱好旅行”这种跟相亲客套话差不多程度的说辞。
这让我除非为了考级、工作这类特别明确的目标,很难为了一个什么主题去深入学习。这种特性让我可以在短时间内输入一大堆知识点,针对考卷编译出一些看似很对的话。但是,只要一个小小的题目就可以让我自己的知识人仰马翻、溃不成军:请你简述在……方面的状况,应用现状和前景。
而上个问题回答得好,就是一篇价值不菲的行业分析。
这个要求很高么?可能是的。不仅需要单独认知知识,也需要将知识联系成网。或者叫主题阅读。这一点,我没有资格谈论。稍后整理好了,再回来打自己的脸。
三、形式隆重,内核虚弱
对待曾经的各种大小场合,我有一个特别自以为牛逼的技能或者天赋:能够把普通的东西,阐述得非常专业,让人觉得可信。
就让我养成了一个目前看起来似乎还是优势的习惯:PPT 、文档、海报……甚至演讲、辩论。我都是那个一眼望过去质量相当不错的那个。
于是,我的外在就是:语言流利、逻辑性强、专业词汇多。
其实,我的内里就是:老子知道这个点,我自己没有弄清楚。但是幸好你没有问道耶!看吧,你也不是很懂。
年纪渐长以后,听了许多真正的大牛的谈话以后,知道这份不安带给自己的是什么:缺少风轻云淡、举重若轻的气质。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往更有逼格的方向发展。
四、废话太多,行动太少
你看我总结了这么大一篇,还没有去给牛腩加盐就知道了……
我还是去加盐吧……于学习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