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哲学家王阳明说:“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对于阅读,不排斥也谈不上热爱,也许更多的会是习惯,回想下从学生时代到现在,自己的每一个阅读场景,图书馆或者书店,似乎都是被我用来打发时间唯一能想到的地方或能做的事。
也许就是这样长期的一个生活常态,在我的潜意识里留存了记忆,让我对书店或图书馆有了偏好,。
以前阅读喜好多以小说为主,当妈后,在Maggie老师的影响下,开始关注育儿类书籍,也是在她身上第一次学到‘输出’这词,顿悟到自己之前阅读为何没有给自己带来点滴的文学积累,正是缺少了“输出“这一环节。
以前,书看过就过了,即使当时产生过澎湃思潮,但从没想过去好好的沉淀与表达,结果,澎湃的思潮被时间与经历消磨。
Maggie老师,是我现实中接触过,真真切切在写作上从0基础到出书(《深度陪伴》)的第一个人。
第二个人是彭小六老师,一个通过阅读打造出个人洋葱阅读品牌课程的牛人。
在小六老师这,我发现阅读也是可以更有趣和轻松,给我的阅读添加了更大的助力。
在洋葱阅读课程的学习中,最大的感触是,实践出真知!只有把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反复去用,才能达到知识内化。教是最好的学。
于是,我结合自己的现实生活,制定了“7月阅读主题——平和教养“目标,选好书单,按时输出,暂定1周阅读1本书+输出的频率,从今天开始,做个知行合一的行动派。
今天分享的是我本月主题阅读第1本书:《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作者:托玛斯-戈登。
最近,因为和孩子接触时间变多,遇到了孩子的挑战是越来越多,比如,早上赖床、不按时吃饭、东西乱放等等诸如此类日常小事,几乎每天都在家上演”哥斯拉”的剧情,而我是变身”哥斯拉”的妈妈……。
”发火”对我和孩子都是一个大大的损耗,特别是在与孩子的权力之争上,如果让孩子赢,我会心里堵着慌。如果我用权威迫使孩子服从,这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让我焦虑……如何能有效的解决与孩子冲突问题成了我当下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翻开了《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这本书。
用了约4天时间阅读完,在书里,我找到了目前最佳解决方案,也是我今天阅读书语的主要内容:
三个沟通技巧:积极倾听、”我-信息“和”没有输家“方法叁。
一、积极倾听
在讲这个概念之前,要说到一个原则:问题归属。
所有的父母都会在不同的时候对他们的孩子(行为)产生两种不同感情——接受和不接受。,孩子同一个行为在不同的父母身上会因为父母各自感受不同,其接受程度而有所差异。比如,我对孩子穿睡衣坐沙发的行为觉得没问题,而孩子的外婆每次见到孩子穿睡衣坐沙发,就会出声阻止。
在了解问题的本源之后,引出了问题归属原则。在孩子的行为问题上化分为两类:
1、孩子的需求没被满足,归属于孩子的问题;
2、因为孩子的行为导致父母的需求没被满足,归属父母的问题。
例1:孩子被朋友拒绝,属于孩子问题,(这些情况下,孩子应该为这个问题负责 ,并寻找自己的解决方案,父母是引导者与帮助者。)
例2:父母赶着出门,孩子却磨磨蹭蹭。(因为孩子的行为影响而让父母没能满足准时出门“)这是归属父母的问题。
在明确这个原则后,作者针对不同归属问题给出了2种应对技巧:
1、 孩子的问题——积极倾听
2、 父母的问题——“我-信息“
那么,什么是积极倾听?
书里举了一个例子:
孩子肚子饿了,他必须选择某些他认为能够向他人表明“我很饿“的信号,这个选择过程称作”编碼“——”晚饭什么时候准备好?“,
如果父亲能够正确地解码,他就会明白孩子饿了,但是如果父亲把这个信息解码为孩子急着吃饭,以便能在睡觉前出去玩,他的理解是错误的,这就会产生一个误解。
假设父亲决定检查一下他的解码过程是否正确,他只需把自己的想法——他的解码结果——告诉孩子,孩子就可以告诉父亲他的解码是错误的。
这个过程中,当父亲第一次将他对孩子原始信息的理解反馈给孩子时,他就是在”积极倾听“
用一句话概括,积极倾听就是父母与孩子沟通时,通过反复校验,了解孩子真实想法的一个沟通过程。
“积极倾听,是帮助另一个人解决归属她的问题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前提是倾听者能够接受问题归属于另一个人的事实 ,至始至终允许那个人去寻找她自己的解决方法。”
摘抄书里的另一个对话场景:
安东尼:马蒂尔今天不和我一起玩。不论我做什么,他都说不想做。
妈妈:你对马蒂尔有点生气?(积极倾听)
安东尼:是的,我再也不想跟他一起玩了,他不再是我的朋友 了。
妈妈:你非常生气,以至于你觉得再也没想见到他了。(积极倾听)、
安东尼:没错。但是如果他不作我的朋友了,我就再也找不到其他人一起玩了。
妈妈:你讨厌自己一个人玩。(积极倾听)
安东尼:是的。我猜我不得不试着和他相处,但是我还是很难不生他的气。
妈妈:你想跟他更好的相处,但又觉得不生他的气很难。
安东尼:我过去从来都不习惯——但是那时候他总是做我想做的事。现在他不再让我指挥他了。
妈妈:马蒂尔不能一直赞同你想做的事(积极倾听)
安东尼:是的,但是不再身他发号施令是很难的——我已经习惯了那样。或许,如果我偶尔让他按自己想法做,我们就不会总是吵架了。你认为这样会有用吗?
妈妈:你想如果你偶尔让步,就会有帮助。(积极倾听)
安东尼:“是的——或许是这样,我会试试。“
二、“我-信息”
这是当问题归属父母时,父母采用的一种表达方式以达到改变孩子行为的目的。
构成方式:描述行为+父母感受+行为带来的影响
对我而言,在实践中较难做到的是,“感受”这点,要准确且坦城的向对方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我要清楚自己的感受,比如,孩子在空调房洗完澡,迟迟不穿好衣服,我叫他穿好衣服,他不听,我会加重语气,会变得生气,但此时我真正感受是怕孩子着凉的担心,而非表现出来的生气。
书中例子
父亲:吃完晚餐后的盘子被留在水槽里,这让我很不高兴。我们不是说好了一吃完晚饭你就去洗碗的吗?“
安怩:吃完饭我觉得太累了,因为我为了写研究报告凌晨3点才睡。
父亲:你不想吃完饭立刻洗碗。
安妮:是的。所以我睡一会儿,直到10点半。我想在上床前再去洗碗,可以吗?
父亲:我没意见。
三、“没有输家”的解决问题方法3。
当孩子和父母的需求都没被满足,产生冲突时,在传统做法中,方法1:父母用权威迫使孩子服从,孩子输,方法2:父母向孩子妥协,让孩子赢。这种“非输即赢”的方法,给孩子和父母带来很多问题,而戈登博士在这之后,提出找到让双方都能满足需求的方法3,称之为“没有输家”的方法。
在作者对这个观点阐述中,其是有段话:“在使用方法2(让孩子赢)最严重的影响是:孩子常常会对父母的爱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如果你想一想父母对一个总是获得胜利,让他们为此付出代价的孩子产生爱与接受的感觉是多么困难,就容易理解这种反应了”,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一是在我家大宝身上常常感觉到他有一份不安全感,一直让我不解,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现在我终于明白,问题就是在这。每次在我向大宝妥协时,我心里总会有堵心的感觉,伴随着的还有对孩子产生的负面情绪,比如生气。
那么没有输家方法3具体做法是什么呢?6个步骤:
1、发现和定义冲突
2、产生可备选解决方案
3、评估备选方案
4、决定最好的方案
5、执行决定
6、效果评估
把问题拿出来,一起头脑风暴,最好是让孩子先提出解决问题方法,然后大家共同选择一个最好的,然后执行后再来反馈下这个决定实行的如何。
总而言之,书中提到的3个沟通技巧,都是有效的使父母从不接受转化为可接受的工具。工具只有越用才能越好用,那就让我们从这一分钟开始,把它用起来。
20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