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教育一直是个重度热门话题。赏识教育近些年异军突起,获得了大部分家长的认可,对孩子说“你真棒”、“你真聪明”成了很多父母的口头禅。
但是,赏识教育不是夸奖教育。
有个很经典的例子,如果一个孩子在做了某件事情后,一定不要夸他“你好厉害”,而是应该说,“你真努力”或“你做得真好”。 因为当你说了厉害后,孩子在心理上会产生自满自大的情绪,而努力去做这种表扬,会让他觉得,只有努力,只有认真去做,才会有所成绩。
很多家长执着地认为:“我觉得我的小孩就需要鼓励,以前的老师都说他挺聪明的,就是有点粗心大意,贪玩了,心没有全部操在学习上,好好努力一下,一定会拔尖。”
“我家孩子比其他孩子聪明,特别是那些努力的笨孩子;我家的孩子稍微努点力,肯定能快速超越那些死学的人,名列前茅。”
很多老师会这样对家长说:“这孩子特聪明,就是学习不用心,他要是认真起来,学习成绩肯定好。”每逢期末考结束,类似的话就会通过家长会等方式频频灌到一些家长的耳朵里,看似不痛不痒,却把老师的责任轻轻推掉了,还让家长们很受用。
这句话是“我就是不想……,要不然早就……了”的翻版,是个百用不爽的借口。对孩子同样如此。
只是家长们没有警觉,这句话是害了自己的孩子。它会给孩子一种错误的认识:聪明比勤奋高级,智商比努力重要,“聪明”是重要的优点,“不用心”是次要的缺点。
长期被评价为“很聪明,不用心”的孩子,很容易滋长“表演型人格”,需要活在别人的夸奖中,他们的成绩通常不坏,但不可能名列前茅,并且看不起那些日夜苦读的学生。因为他们的心态是,我还没有尽全力,尽了全力就可以把他们甩得远远的。
事实的真相却是,他们永远也尽不了全力,即使很想但也很难做到全力以赴。
因为他们不愿意放弃他们目前享受的吃、喝、玩、乐的状态,也需要维持自己“学习不用心,但依然成绩不赖”的现状,他们害怕要是拼尽全力还不行的话,那时候的样子会很难看。
一般来说,“很聪明,不用心”的学生,普遍存在一些致命的弱点。
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学习的耐力不够,连续学习的时间短,学习主动性很差,总想取巧而不肯做扎实的基础训练。
也有些学生反应很快,自认为很聪明,上课时一听就懂,以为内容很简单,便不再专心听讲,而当老师讲到关键的地方时,他的思想抛锚了,没有听到。老师不可能每次都为这些学生去重复一遍,时间一久,他们就发现听不懂了,但又不肯承认自己不懂。
很多这样的孩子都不服气,为什么学霸可以不用努力学习,该玩的时候玩,兴趣也很广泛,好像啥都没有落下,次次考试名列前茅?
一些学霸说出了事情的真相。
每学期发下新课本,学霸都会爱不释手地在一个星期或半个月内很快看完;学到一个新公式、新定理,会反复推演和其他公式定理的关系和异同;初次接触物理、化学这些新鲜理论,好几天睡不着觉,思考着看不见的微观世界的神奇。
学霸上课不听讲,只不过是因为老师讲的那些点,早就在各种资料书上看过了。不仅看过,而且大都经过了彻底的思考和理解,看不懂的地方,直接去问老师,有时候会被以超纲的名义驳回来。
对学霸来说:“求知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此从不觉得辛苦,自然不会有人觉得我勤奋。在大多数人看来,勤奋是要逼着自己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
孩子学习不好,原因很多,老师家长错误的夸赞方式,老师的教学方式和质量,学生自身的努力程度,都与之密切关联着。
我们往往夸一个人聪明,却没有意识到,有时候专注、认真、勤奋这些品质,才是把事情做好的决定性因素。
真正的勤奋,不是被迫的机械性重复劳动,更不是因为拖延症导致的最后一刻效率爆发;它来自于一个人的内心深处,对于那些无法获得即刻回报的事情,依然能够保持十年如一日的热情与专注;它的动力是求知的兴趣与获得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这个时代不缺聪明的人,也不缺自作聪明的人,用心的人却不多,请做个用心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