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年后,如果意识到自己生活工作出现严重阻碍,与自己和自己的相处模式有关,这种情况是可以改变的,即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改变曾经父母与自己的相处模式,也即改变自己内在父母与内在小孩的相处模式。
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育儿书籍不一定仅限于父母对孩子,也试用于认识自己曾经接受的教育模式,改变现在自己对自己的教育模式、相处模式。
从这个角度还可以说明,并推翻一些言论——一些人觉得心理师李雪并没有当母亲,不足以讲育儿理论,或者说,讲的比较飘。如果一个人一直不停修炼自己,回顾修复自己,那就是一种养育。内在父母对内在小孩的养育。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融洽,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也坏不到哪儿去,与孩子的关系也是其中一种。育儿,也是在关系中完成。如果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处于对抗模式,那也只能完成养的部分,无法完成育的部分。育儿的关系好了,才能培养出好的孩子,一如水质好了,才能更轻松地养出健康的鱼。基于这点,我对这类观点不认同。
尤其,成人,也是从孩子成长为成人,如果这位成人记得她作孩子时的感受,后面又在学习反思总结相关心理,深入接触儿童教育案例,并融合自己作儿童时的感受,再次理解儿童,那我觉得,它相当有参考价值。相当于曾经当儿童时的感受有些说不出来,不知如何表达,但是成年了,可以表达出来,那它比现实中父母带孩子的育儿经更有参考价值。用户告诉你Ta在这场教育模式里的体验,并提出自己想要的,这对教育模式的改进影响,比教育者先教育,看到外在的反馈再总结出新的应对方法来得更一线、更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