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在寻求自己的东西,从生到死。多数人以为早已得到,并因此沾沾自喜,但我却觉得那是他的错觉:他得到的并不真正属于他。那是身外之物,是可以被剥夺的,金钱、地位、名利,等等,只是暂时留在你名下——暂时而已,无论你是谁,你拥有多么强大的势力和多么高尚的美德。能够被人拿走的东西,说明并未与你血肉相连,它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样重要和宝贵。
那些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剥夺的东西才与自己血肉相连——比如说诗歌。诗歌是心灵深处的绝唱(当然,它也可以成为商品,如果你愿意的话),除非有人要你的命——哦,不对,就算要了你的命,他也拿不走;退一步说,即使他拿走了,这东西也仍然属于你!妙就妙在此处。岂止是妙,简直是绝!对于一个人来说,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你才富有,才强大,才能对生命实施最可靠的捍卫。
我大约有诗人气质,但还称不上诗人,顶多是个诗歌爱好者。三点理由,让我不能丢掉诗歌。
01.在诗人眼里,有一个比现实世界更为美好的世界,它无时不刻不在吸引着我。
这当然源于梦想。听上去有点虚无缥缈,但这个更为美好的世界却真实存在着,只不过诗人有时感到他就生活在远离现实世界的这个桃花源里,有时又跋涉在渴望和探寻这个桃花源的途中。诗人不是厌倦和非要脱离现实世界,恰恰相反,正是缘于对生活的挚爱,他不满足于对周围一切美好事物的赞美与歌颂,不断探索发现更适合人类心灵想往的那个地方,便成为一种自觉,一种职责,也是诗人的天命。如果没有使命感和肩负使命的崇高感,他就不能称之为诗人。毫无疑问,世界向诗人的自由心灵,展现出一片更为远大的前景,凭借超世脱俗的想象力,诗人早已洞察并先人一步抵达了那里。
02.诗人不仅发现和揭示美,更重要的是,他要赋予美以崭新的更为丰富更为崇高的意义。
无论你是怎样一个人,粗俗的抑或高雅的,贫穷的抑或富贵的,大约都不会拒绝美吧。莎士比亚154首十四行抒情诗,多半都是写给情人的。为什么?因为在他眼里,女人就是美的化身,即使这个女人的心灵是邪恶的,但他仍然抵抗不了这具活生生的美仑美奂的肉体的诱惑。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洞察和揭示,让诗人惊叹不已,快乐不已,他必须重新审视这个世界,从已知经验与情感中提取材料,构建他理想的圣地,塑造他梦中的乐园,并一厢情愿地指望着他所热爱的人类相信他,追随他,同他一起抵达。如此,诗人就在无意中赋予了现实之美以更高的境界更深远的意义。《浮士德》里有一个双重的世界,事实上,大约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都生活在这样一个双重世界里。理解了这一点,就理解了你身边的诗人。海子卧轨,并非对生命的蔑视,恰恰相反,那是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无限忠诚和挚爱。
03.诗歌常常拯救诗人于水深火热当中,赋予诗人以顽强的意志,赋予诗人以不可抗拒的力量。
诗人在一门心思探索发现美好事物的时候往往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事物的另一面,或者说,他自命清高,根本不屑于同周围肮脏、丑陋、
邪恶的势力为伍,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因此,受到迫害打击就再自然不过了。但诗人的孤独,如果仅仅来自于这里那为免过于肤浅。遥望星际,不知心归何处,不知人类命运将会去向何方,这才是导致诗人孤独迷惘的地方。诗人并不总是脆弱的,在我看来,
多数人难于承受的磨难,在诗人那里都算不了什么,他有一个强大的武装,仿佛如来之于唐僧,关键时刻不唤自来,化险为夷。其实是诗人自己救了自己,他的内心有一条河流,河水清澈见底,无论风云怎样变幻,河水始终静静流淌。诗人打不垮,拖不烂,以柔克刚,是因为他信奉宇宙法则,谁能把一棵树一块岩石一座高原怎么了,它们始终与大地万物同在。一览众山小的那个人,一定是站在更高的高峰,如果站在半山腰里,你就够不着他。
实际上,以上这段文字,是我读了哈佛教授卡尔顿-诺伊斯百年前的一篇演讲后的几许感悟。在结束之前,让我们重温这位已逝老人曾经引用过的一位先哲的名言吧——
“诗歌是一切知识的开始和终结——它像人的心灵一样千古不杇。”
2019.7.19 临汉门城墙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