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二本毕业的女大学生,现在拿到了黄浦江边的名企Offer。”
但这耗费了我将近十年的青春。
前不久,网络上风靡着一段对两位女大学生的采访。其中一个女生毕业于顶尖学府北大,另一位来自一个普通的二本院校,采访标题是《致我们不上不下的人生》。
看完这段采访,我颇有感触:第一学历并不能决定我们的人生。
有多少人在高考名落孙山之后落寞地退下舞台,从此一蹶不振。在他们最需要关怀的时候,外界人士往往会给这帮失利的孩子最犀利的批评。
“你心态不好,经不起高考的检验。”“你就是还没努力到极致,平时只顾着玩儿……“
在世人眼中,大学只有两种:双一流大学和其他大学。
越来越多的面试招聘开始残酷要求面试者,第一学历非双一流不考虑。
可偏偏有那么一批年轻人,面对不公不允敢对抗,面对悲惨命运不低头。
我高中三年活成了别人眼中的“拼命女郎”,但是最后的高考成绩却给了自己当头一棒——比预估分数少了80多分,只够得到二本线。
出分的那一刻,天都塌了。对于我所在的四线城市来讲,女孩子考不上重点大学,那就只适合结婚生子,找个老实人嫁出去。
看到成绩后,我选择在第一时间安慰自己的父母,然后冷静地告诉他们:我不复读。
我虽然不服输,但是能正确面对输。
高考的第一志愿选填了上海的一所院校——海洋类大学,主修金融专业。
很多人跳出来阻止我,“上海不适合一个女孩子去闯荡”。
这句话,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类似版本。它的隐晦含义就是在告诉你“认清自己,你不配去上海。”
但是我不顾任何喧嚣,坚定地选择了这座寸土寸金的城市。只因为我坚信,这座充满机遇的城市不会辜负每一个认真漂泊的“外来者”。
我直到自己坐上飞往上海航班的那一刻,眼睛开始酸涩起来,心脏强劲地跳动。手里被握着的皱巴巴的机票,是我唯一的希望。
后来,事实也证明,18岁的我选择了上海是无比正确的。
大一,我兼职给服装店卖衣服,学会了人情冷暖、社交圆场。
大二,我去做私人家教。走遍上海的大街小巷,熟悉经济发展倾向。
大三,我通过海投,在不断的被淘汰中汲取面试经验,最后争取到了在上海的一家五百强公司里实习的机会。而这个实习机会,是上海很多985院校学生都难以争取到的。
大四,我熬夜备战研究生考试,取得了上海复旦大学金融系的研究生资格。
整整四年,学院有多少项奖学金,我就竭尽所能争取到了多少次奖学金。
大学四年积攒的钱都被存在一张副卡里,毕业之际,刚好凑齐一辆中档轿车的首付款。
研究生读完,曾经那家五百强公司主动聘请我,给了我一个内推名额。
现在,我每天抬头就可以透过办公室的玻璃,欣赏黄浦江的风景。
我逆风翻盘的传奇故事还在继续,而曾经那个迷茫孤独的、高考失利的女孩成为了每一个苦难人生的缩影。
很少有人一出生就在罗马,也很少有出生就不在罗马的人能够顺风顺水地抵达罗马。
即便命运总在捉弄你,厄运总在碾压你,每一个鲜活的个体依旧不能放弃,不是吗?
海明威说“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决定命运的往往不是学历本身,而是你对待学历的态度。
是拿到顶尖大学offer之后就安逸躺平,还是面对低人一档的学历之后依然愿意相信努力的意义?前途无远弗届,一切皆有可能!
你尽管努力,剩下的交给时间来定。熬过了孤芳自赏的黑夜,便能迎来“花中第一流”的黎明。
今天,在许多互联网大厂的面试里,求职者的毕业院校对内是清北复交,对外是哈佛剑桥,黄金简历层出不穷。
我们忍不住怀疑,职场上还有我们这类普通院校毕业生竞争的机会吗?
有的。简历上的每一行,是过去奋战的你对现在正接受考验的你最好的回应。
在怀疑的时代,我们仍需信仰。相信风骨远胜于媚骨,相信规则可以战胜潜规则,相信光明可以抵达黑暗。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做自己生命里的主角,你的人生,不应该只靠一本录取通知书来添色。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云程发初,万里可期。
文:RNA单恋
以上为真实故事改编,加油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