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三十讲》笔记
读小说,往往会有一些人物让我们印象深刻。
他们可能是光彩夺目的主角,引发了我们的倾慕和向往;可能是罪大恶极的反角,引发我们的批评或反思;可能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引发我们的关注与挖掘。
当然,也可能完全相反。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某个高大上的主角实际上相当虚伪,某个罪大恶极的反角也值得同情或赞美,而某个小人物实际上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我们把对某个或某些人物的感受与思考,化为有秩序的文字,就是人物评论。
第一,为什么要评论一个人物?
很显然,是因为他触动了我们强烈的情感,或者引发了我们深入的思考,而这两者往往是同时出现的。
通过写人物评论,我们最初的感受和想法会得到梳理、澄清和深化,这是我们选择评论对象时首要的考虑因素,但不是唯一的。
我们还要考虑两个因素。
第一个因素是我们对某个人物的理解,包含着情感的思考,有没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就是人物评论写作的价值所在。意味着,我们提供了关于大家都了解的人物的不一样的洞察,可能是逆转了大家的认识,可能是丰富或拓展了大家的认识,让读者产生一种感觉:原来如此,原来还可以这样理解。
举个例子:初读《水浒传》,大家看到黑旋风李逵,可能有天真、孝顺、忠诚。你则可能看到了另一面,比如李逵残忍、麻木和愚昧。那么你就可以在原书中寻找证据,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就有可能逆转或者拓展大家的认识。
第三个人可能看的更深刻,例如看到了天真、忠诚和孝顺,与残忍、麻木、愚昧背后的一致性,从而避免了简单的道德评价,进入到对某种人格乃至人性的深入思考,这又表现了洞察力,加深了大家对李逵的认识。
相反的东西,集中在同一个人的身上是完全可能的。例如一个有道德洁癖的人,就有可能集正义与邪恶于一身。
第二个因素,是某个人物和我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启发、影响、共鸣或反思。
你可能对这个人物在评价上没有新的见解,但是这个人物对你的触动很大,或者你可能从某个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看到自己可能性的命运,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不好的,把这种联结有秩序地表达出来,也是很好的人物评论。
第二,怎么评论一个人物?
要让别人理解你的评论,评论就需要有秩序感。或者说,人物评论的写作需要有一个框架,一个套路,一个格式。框架熟透了,写作就自由了。
但在练习阶段,入格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讲,在开始练习时,文章可以分四部分来写,和一般评论文一样,四部分依次是:1、背景。2、观点。3、分析。4、运用。
这个结构背后有深层的认识逻辑,我们不可能无缘无故表达一个观点,这个世界上不缺所谓的正确观点。我们要表达观点一定有一个语境,有一个背景,所以评论文的起点不是观点,而是观点形成的背景。在特定语境下形成的观点或认识,才叫洞见,才拥有力量。
我们把背景称为观点的条件。这种观点或认识,如果也被称为知识的话,就是条件化了的知识。只有条件化了的知识才是智慧和洞见。
比如你教导一个人说,你应该宽容,这不叫智慧。但是当一个人面对人生重大时刻时,必须做出决断,你依据这个情形,教导他应该宽容,或者教导他斗争到底,这种判断力才是智慧。
因为在这里讲宽容或者斗争是有条件性的,是有具体语境的。有了观点和认识就要对他进行详尽的分析,分析的过程是证明的过程,是理性在这个问题上的反应。有条理的分析,有秩序的分析,考虑到各种反例的分析,会拥有强大的说服力。
最后,这个洞察不只与这个语境有关,它可能迁移到另外相似的语境中去,从而化为理解或解决问题的智慧。另外的相似语境,可能是一些近似的问题环境,也可能与我有关。如果不能迁移,洞见就没有意义,就彷佛你习得了屠龙术,但人世间再也没有龙了。所以,人物评论是一般评论结构的特殊形式,也可以表达为:
1、根据需要,有倾向性地交代人物及事件,作为进一步评论的背景和前提。
2、在背景下提出核心问题或冲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3、从人物经历和环境中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看法。
4、将自己的看法与生活联系起来,或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看法也可以不在第二部分提出来,第二部分只提出问题,等全部完成论证后再形成看法。
第三,举个例子。
为了讲清楚戎人物评论的结构,我们来模拟一个例子。假如我要写一个题目:“人生如取经,当作猪八戒”,具体的结构的分析,请看表格。
处理好结构后,再用中心句和过渡句,让整个文章结构严谨,层次井然,就可以了。
在练习阶段不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你听别人讲,如果能把别人的意思准备地用人物评论表达出来,这也是特别好的人物评论训练。
如果不满足于此,希望文章让别人眼前一亮,那么就要花一番功夫了。
你首先要想一想,别人为什么会被一篇评论所打动,这就需要修炼更高层面的技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