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星期五
2019年04月
【早课内容】
今天的早课是华老师带来的《玩转历史之吴太伯世家2》。

季札(前576年一前484年),姬姓,寿氏,名札,又称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季子,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是先秦时代最伟大的预言家、美学家、艺术评论家,中华文明史上礼仪和诚信的代表人物。
季札不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贡献。葬于上湖(今江阴申港),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公子之墓”十个古篆是孔子所书。
季札是孔子的老师,奉行以德治国,是与孔子齐名的圣人,同时也是孔子最仰慕的人。史称为“南季北孔”,他是历史上南方第一位儒学大师,也被称为“南方第一圣人”。
季札的德行可以从他的几个事迹看出:
一、贤让嫡长:吴王寿梦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才出现了吴太伯世家。以至于他的后代也有让贤的良好习惯。在权力面前相互的让贤,只有贤德之家才有这么好的德行,初心笃定,不慕虚荣。
二、听乐识德:季札出使鲁国,听到了蔚为大观的周乐。他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绝的见识,透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蕴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势,语惊四座,使众人为之侧目。听到《唐》,他听出了思接千载的陶唐氏遗风,听到《大雅》,他在乐曲深广的气魄里,听到了文王之德。当《魏》歌四起,那“大而宽,俭而易”的盟主之志,辉映着以德辅行的文德之教。一直到《招箾》舞起的时候,季札惊叹道:这是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至德乐章,就如同苍天无不覆盖,大地无不承载。就算是盛德之至,也是无以复加了。
孔子认为“韶”的音乐是尽善尽美,通过音乐就能穿透其中,知道其中的人、事等,尽享美好。
现在孩子学习音乐却很难找到其中的乐趣。古代音乐真的可以陶冶情操。现代音乐教育者确实需要提高素养、才能更好的教学音乐。
三、持礼避祸:季札出使郑国之时,见到了子产。他们一见如故,就好像是多年的知心之交。季札对时局有着异常明晰的洞察力,临别前,他语重心长地对子产说:“郑国的国君无德,在位不会很久,将来国主的王位,一定会传到你的手中。你统理郑国的时候,务必要谨慎,务必以礼来持国。否则郑国很难避免败亡的命运。”言之谆谆。当子产目送季札远去时,仍然觉得音犹在耳,心里不禁万分怅惘。
四、贤明保安:季札又来到卫国。通过与新老朋友的交往,季札发现卫国有许多贤明之士,卫君也很开明。于是他对人说:“卫国有很多贤士良臣辅佐卫君,卫国是一个政治十分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的国家。”“卫多君子,其国无患。”果然卫国在一个不短的时期内,一直是平安无事。
五、重义挂剑:季札重信义。一次途经徐国时,徐国的国君非常羡慕他佩带的宝剑,难于启齿相求,季札因自己还要遍访列国,当时未便相赠。待出使归来,再经徐国时,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松树上。侍从不解。他说:"我内心早已答应把宝剑送给徐君,难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违背我的心愿吗?"此事传为千古美谈。
重点不是送宝剑,重点是不违背内心。即使他死了,还能不违背内心,坚持送宝剑。每个人心都是透亮的,在生活的大染缸中已经蒙尘了,我们需要察觉我们的内心,才会不忘初心。发自内心想是不是我们内心想要的。君子以成人之美,知行合一。
国君新伤,歌舞升平,大祸不远了,他不仅能洞悉问题,解决问题的对策,他如站在山顶上,可以看到所有人事问题所在,而且是非常无私奉献。大家也都认为他是预言家。
圣人知道而且能做到。我们普通人知道未必去执行到位。我们只能启迪,我们不能像季札和孔子一样通过就能了解内心。只要我们往正确的方向一路前行,孩子千万个,不能和别人比,但是可以和以前的自己比,有进步了,突破了,继续坚持前行。
圣人知行合一,我们普通老百姓只知,行的少。我们都是普通人,都有惰性,还好有我们的育心进泥之家,大家可以多多和贺老师多交流沟通,有这么多优秀的家人在默默付出,相信我们进泥之家会越来越好。
课后小结:我们要学习季札的贤德。1.贤让嫡长,不慕虚荣;2.听乐明德,陶冶情操;3.洞察劝友,持礼避亡,;4.卫国多贤,贤明保安;5.重义挂剑,明心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