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门口友客便利店门口,有几辆摇摇车。现在的摇摇车前面配着放动画片的显示屏。投币后摇摇车开始摇,动画片也跟着放。对孩子来说太有吸引力了。
一个小男孩两岁左右,想玩摇摇车。他的妈妈反对。小男孩坚持坐上摇摇车让妈妈投币。他的妈妈大步朝前走一边走一边说:我走了,不要你了。小男孩害怕了,哭喊着从摇摇车上下来,妈妈,妈妈,他追了上来。妈妈停下来,孩子又退回来爬上摇摇车让妈妈投币。妈妈再一次扭头就走:我真不要你了。小男孩又哭喊着:妈妈,妈妈。你过来。如此反复几次。孩子哭的声音特别大,追在妈妈身后小跑,又依依不舍的回头看摇摇车。最后走出我的视线。
两岁多的孩子是性格发育的萌芽期,渴望安全感,又渴望被爸爸妈妈赞美,希望自己有小大人的范。同时又叛逆执着。“爸爸,妈妈不要你了”这样的话,还是不要说。在孩子的眼里爸爸妈妈是最亲近,最有安全感的人。如果连爸爸妈妈都不要他了,孩子该多惊恐吧。
女儿5岁半,做事情有自己的想法。婆婆现在越来越管不了她了。有时候婆婆会被气的连晚饭都不想吃。最近婆婆发现了一个武器那就是:你再不听话,我就回老家了。有一次女儿又犯错,婆婆说女儿,女儿根本不听。婆婆一生气说:你气我吧,我回老家。一句气话,女儿竟然当真了。我下班回来,各处都不见女儿身影,最后发现女儿躲在大衣柜里,眼睛肿的像核桃。女儿看见我哭着说:妈妈,妈妈你让奶奶留下来,我再也不气她了。
这个武器刚开始非常好用,女儿一听到这句话比孙悟空被念紧箍咒还害怕。立刻投降。婆婆教育孩子也不是很科学,女儿画画比较专注,有时能连续画一个多小时,婆婆一会问她饿不饿,吃不吃水果,如果女儿不搭理她,武器又来了。
后来,这个武器失灵了。女儿现在的回复是:你回家吧,反正你也不爱我。我回来后给婆婆聊天,我觉得以后:你再怎样,我就不爱你”的句式还是不要用的好。女儿心思细腻,有自己想法。好好沟通问题都可以用语言来交流解决。女儿能独立完成的事情,大人静观其变就可以,如果她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大人即使不插手她也会请求帮助。握主张更多的是放手。
“你再怎样,我就不爱你了,”这样的句式多吓人啊。有说这句话的资本就是这个人对听话人来说很重要。我们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们在孩子眼里都是最亲近最有安全感的人,我们是最爱孩子的。我们的爱时时刻刻都是存在,教育孩子时只需要把孩子的错误指出来,就事说事。千万不要拿不爱来作为惩罚孩子的工具和威胁孩子的武器。
现在大家提倡无条件的爱,无论我的孩子怎样,我都爱她。收起来我们的严肃和气愤,遇到问题先控制好作为大人的情绪,蹲下来给孩子好好解释,他都会听懂。用爱解决问题,比用不爱来威胁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