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玛丽和马克思》里有一句台词是这么说的:“年轻时我想成为任何人,除了我自己。”
从小,我们就在课堂上、各种场合里表达了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憧憬,或许是科学家或许是老师……
却唯独没有说,长大后我要成为我自己。

小时候,父母老师为了激励我们的求学热情,用了无数优秀人士的人生经验来告诉我们只要努力就可以和他一样。
于是我们也一直专注地想要成为某个领域里闪闪发光的人,并且为此不断努力奋斗着,有时候甚至在过度追求“想成为像XXX那样的人”的路上,迷失了方向。
没有人告诉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并不是成为像谁一样的人,而是要勇敢地去成为我们自己。

自己,其实是一个庞大且模糊的定义。
我们谁都不能准确地说出我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相反的,当我们以旁观者的角度去品读别人的人生的时候会惊叹那就是我想要的生活,于是开始朝着目标一路追赶,为此奋不顾身。

拥有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像夜空中的启明星一样的榜样并没有错,想要成为和某某某一样的人也没有错,但前提是不要去否定自己,不要在追逐的过程中放弃了做自己。
我们追求做一个优秀的人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相比起世间普通的芸芸众生,真正能成为被世人瞩目的优秀的人所占的比例也不过是少之又少。
当现实与理想背道而驰的时候,我们很可能会被现实打倒,剧烈的挫败感让我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只能一事无成,然后一蹶不振,开始不知道人生该往哪里去。

为什么总要用别人的人生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成功与否呢?
为什么总要在意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如何然后开始怀疑人生呢?
为什么总要把自己的生活目标寄托在别人身上呢?
为什么,你从来不愿意去正视自己呢?

青年作家独木舟曾经说:“接受我们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是一生中最大的功课。”
的确,我们每个人都会对自己的美好未来充满期待,我们相信自己的能力不过是被现实桎梏,相信自己的未来可以是下一个马云、李彦宏……
可我们的人生不应该先从务实开始吗?
正视自己的能力、长处与短处,接受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选择一条最合适自己的道路一步步的走下去,不去做华美的大梦。
只有当真正开始自我接受和发掘的时候,那条走向“像XXX一样的人”的道路,才会真的慢慢出现。

多年前我也曾满腔热血想做一个优秀的动画或游戏工作者,想像西山居(游戏工作室)那样做出自己在领域里令人称赞的成果。
多年后我才发现其实在编程里我完全不能感受到快乐。当自我拉扯一年多以后我终于能够正视自己的短处,也借此发现了长处,然后就转行去了新媒体。
我意识到,我们对自己的预期往往与现实并不是百分百契合的,只有接受自己的平凡与不足,才能真的成为我们擅长的领域里那个优秀的人。

没有人能够真的成为“像XXX一样的人”,我们可以做好的不过是努力地接受自我,然后奋起直追。
请不要再沉溺在一定可以成为和某某某一样的人的美梦里了,成年后的我们,真正能够做得最好的,就是成为我们自己。
注:
文章版权归属【一刻阅读/一刻青年说】自媒体,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文章配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