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现在已经算是个烂大街的词了。稍有点育儿知识的父母,都知道要接纳孩子。但是,很多父母在实践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产生了种种困惑:他打人了,我也要接纳?他冲着我大喊大叫,还来打我,你叫我怎么接纳?都哭了几个小时了,实在没法接纳了。究竟是“接纳”太难了?还是我们没有get到点?
-1-
接纳情绪≠接纳行为
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到底是要接纳什么?做父母觉得无法接纳的情况,经常是因为孩子的行为不在我们可以允许或者接受的范围之内。举个例子来说吧,孩子在学校打人了,我们要不要接纳?如何接纳?
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我们很难接受这个行为,我个人觉得,也不应该接受。那怎么办?批评?惩罚?这是我们常用的方法,也是我们无法接纳行为的正常反应。但是,这些方法只会让孩子变得“厚脸皮”,以后对什么都无所谓,甚至变本加厉更经常攻击别人以此来报复家长。因为每个孩子都有很强的自尊心,在受到批评惩罚之后,孩子的自尊心会受到伤害,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孩子就会自动降低羞耻感,不在乎家长的批评和惩罚,自尊心自然也就不会感到受伤。
好,行为难以接纳,那我们可以接纳什么?情绪呀。你有没有去关心过,孩子为什么打人?孩子打人是因为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没有吧?孩子打人之后,你的关注点可能更多地在觉得自己的孩子被误解了,想着怎么样跟周围的人去解释,又或者担心自己孩子是不是行为有问题,要赶紧纠正过来。无论是哪一种,你都在默默地给孩子贴上了“具有攻击性”的标签,一旦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就一定会加强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所以,我们更应该去关注孩子打人行为后面的情绪。我们可以问一问孩子,事情的详细经过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要打?事情发生之前有什么感觉?打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事情发生之后又有什么感觉?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事情可能跟你想像的完全不是一回事。
-2-
接纳≠忍受
吃完晚饭,赶紧招呼孩子去写作业了,孩子不紧不慢地摊到沙发上说:“等一下。”好吧,先让他休息一下。收拾完饭桌,一看,过五分钟了,再提醒一下。孩子嘴里说,马上,但丝毫没有起身的意思,好吧,我要接纳,艰难地咽了一口唾沫,去洗碗筷。洗完碗筷再出来一看,磨蹭的孩子还在那磨洋工,一会削铅笔,一会找橡皮擦。看了就气不打一处来,实在忍无可忍,怒了。噼哩叭啦一顿骂,骂完,又内疚了,说好的接纳呢?
所以,我们的接纳就是忍受吗?还真的不是。之所以会忍受是因为自我能力不足,实在没有办法了。当你是在忍受时,心是紧缩的,身体是紧绷的,因为你忍受的时候,态度没有转变,依然是敌对的、斗争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当忍无可忍的时候,积攒的情绪就会爆发,结果就是要么伤害别人,要么伤害自己。
那接纳又是什么?接纳其实是一种状态,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事件或某个具体的行为。接纳更多的是理解,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就拿刚才提到的孩子写作业磨蹭的事情来说,我们要接纳的是孩子为什么会磨蹭?可能作业太多太难,他有畏难情绪;可能每天作业做完了,爸爸妈妈就会布置额外的作业,那就宁愿晚点再写完作业;也可能他天生就是个慢性子.....这些你都有去了解吗?你都能理解吗?你能接纳他当下的不完美吗?
忍受是压抑的,而接纳是放松的。当你接纳了,心是敞开的,身体是轻松的。因为当你接纳的时候,你承认这个问题是存在,允许它的发生,你不再去试图阻止它、屏蔽它。
-3-
共情≠同情
如何让对方感受到被接纳呢?共情是一个很重要的方法,但也并不容易做到,它很容易与同情混淆。
同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对方,我明白你的感受,我在乎你的感受,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共情是你要走出你自己的世界,去走进对方的内心。简而言之,同情的情是你自己的情,共情的情是对方的情。
举个例子吧,还是孩子磨蹭不肯做作业的事。如果你说:“嗯,我知道你现在不想写作业的,要不你先玩会吧?”这是同情,你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他的感受,你认为不想写作业就是想玩,或者觉得先玩一会轻松一下一会就能顺利地写作业。结果就是孩子感觉到的是,你施舍他玩一会再写作业,这是你给予的,不是他想要的。
那怎么样才叫共情呢?你需要了解孩子现在不想去做作业,会是什么原因?至于如何了解,则需要通过平时你对孩子的了解,当时跟孩子的沟通。而且,你在了解的过程中,你要全然放下你自己的情绪和评判,感受孩子的感受,进入孩子的世界。怎么才叫放下呢?比如说,孩子告诉你:“今天作业有点难,不太想做。”你马上来一句:“来,妈妈帮你,再难的题目也难不倒我的宝贝的。”完了,你又用你的情绪去评判孩子了。
那怎么做呢?正面管教里面有共情的语言工具:“妈妈知道你现在觉得(感觉词汇),是因为(情绪的导火索),要是(孩子的愿望)就好了”,直接套用就行了。实在不知道怎么说,有时候用一些肢体动作比语言更有效,比如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拥抱。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动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进去他的世界,就像《牵手》那首歌所唱的: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所以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所以快乐着你的快乐,追逐着你的追逐。
畅销书《脆弱的力量》作者Brene Brown 在TED上有一个演讲,里面有一个关于同情与共情的动画小视频,大家去找来看看,可以更好地理解共情和接纳。
你可以把自己想像成一个容器,无论孩子什么样的情绪,你都能装得下。孩子在你面前是放松的畅开的,不需要担心被拒绝或者被评判。这就是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