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彩霞
昨天我一个小姐妹说:“给你一个灵感,让你写文章去。”
她对于我们这边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回家过年儿跟她妈妈聊起的话题。
她大概是这样子跟我说:
“对于这个话题各地方有各地方的说法,中国90%的地方应该都有这个风俗,我了解过一些说辞,但我这边好像突破了我所了解到的风俗,其他地方一不一样暂且不谈,就来看看我们这边的风俗习惯。
前几年都有和我妈聊过结婚后回娘家过年这个问题,发现我爸妈都没有一些农村人的老旧思想。刚好村里一个姐妹年前回娘家这边,打算在这边过年,还有我姐到底是年初二还是年初三回娘家等相关话题。
首先村里姐妹应该是年二十五左右回来娘家这边,我以为年初一也是在自己父母家,今天我妈妈说那个姐妹年三十晚上就去镇上的宾馆租了房,在宾馆过年……到底为什么呢?这个话题前几天和我爸妈聊过,我爸说年初一当天不能回,可以能理解。我问我爸妈那我年初一前回来,就打算在家过年的可不可以,我爸说可以。当时还举了一个很逗也很现实的例字,说若是你找了一个外国人,爬山涉水的回来过年,难道我还拿扫把赶你出去不成?但是为什么我那姐妹在宾馆住呢?
接着来到我姐到底年初二还是年初三回娘家这件事,两件事好像是同一个风俗问题。原先我姐打算年初二回娘家,我姑妈跟我们说让我大姐年初三回,不能年初二,是因为我大伯母不同意。然后我就问我妈为什么不同意,凭什么我姐回家还得让她同意?然后我就听到了一个让我无法理解且觉得无语的说辞。说她儿子生的是女儿,还没有生儿子,我姐年初二回来怕把灯头踩破了,不生男丁……
你说在当时不发达的农业年代,人们过的日子普遍是比较贫穷的,穿衣吃饭都是比较紧张的。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出嫁的女儿在娘家过年,多出一个吃饭的人口,有时候可能还不止一人,往往有孩子,还有丈夫也跟着一块在娘家过,无形之中,多出好几个吃饭的,娘家人可能不乐意。作为父母,也许能够包容,如果有兄嫂,往往就会很不乐意的。这种情况下完全能够理解,因为条件不允许。
但是我们这边这种就完全不能理解,最不能理解的是村里人估计也不同意,说把村的灯头踩破了……回我爸妈家关村里什么事?这是一种陋习,不好的禁忌。就是这种陋习禁忌然后很多作为女儿的不得不为自己的父母考虑而选择妥协,不想自己的父母被议论,不在这个时间段回娘家,如我那村里的邻居去宾馆住,我姐还好挪个时间,这就是男尊女卑。
我和我妈妈说,为什么我只是结个婚反而变成了外人,我只是回我父母家都得看风俗允不允许,在娘家变成了亲戚,在婆家是外人,怎么长大结婚没有家了呢。
就是这些传统的规矩,让人觉得窒息,人会本能地逃离束缚,文化是需要推陈出新的,那些已经不太适合如今情况的仪式,应该被遗忘掉。
幸福其实很简单,能有家回,能有人等,能有饭吃便是幸福。不必在意一时的得失和不必要的传统礼节。”
我听完她跟她爸妈的对话,觉得她父母还是跟上时代的潮流的。
确实是,我们这边的习俗真的很让人琢磨不透,说年25大扫除后就不能在娘家待了,直到年初二才能回来,还有女孩30岁那年如果还没嫁出去,就不能在家过年,就是各种习俗真的让人很不能理解。
眼看我离30岁这一年很近了,有次我就问我妈,如果我30岁还嫁不出去,你会给我回家看年吗?
我妈沉默,不答应也不点头。其实我知道,沉默就是金,不敢回应的东西就是想跟着她们那一代人的思想走。
我不知道这种风俗能维持多久,或许到兄嫂这一代也一直维持的。
也终于明白,女孩子长大以后是没有家的感觉。
作者简介:我是写下100万文字96后的陈彩霞,来自广东湛江,是007极致践行者及写作者,是简书创作者,坚持8年公益服务、坚持3年运动,曾担任过广告公司编辑部经理,家教写作老师,多次获广州市天河区志愿者骨干称号,这一生、见自己想见的人,写自己想写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