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可以理解人们因为原罪,而往往犯错。人生是自我的修行,修行是与原罪的斗争。不妨把这种原罪扩大了理解,它可以包含大多数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东西。比如贫困,有多少人背负着从上一代人那里传递来的心理上贫困的原罪?而他们的修行正是从自己的世界中将贫困请出去的过程;有些人因为战争的原因,而未能安静读几天书,到了和平年代,出于内心的遗憾,就很努力地办学校,这是不是一种自我的修行?一个人能给的东西,是他真正拥有的东西。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是他不能给别人不属于他的东西,他给别人一件东西说明了他的所有权;二是他拥有的东西只有对别人产生影响,在社会中发挥价值,才真正属于他。很多时候觉得付出和得到是相对的,一个人在给予的时候,他在心理上是得到的,是富裕的。
他人的赞美和自我的肯定最好能够统一起来。这样的情况下人们才知道什么是荣誉。想象过一种可能的情况,一个毕业于名校A的学生,出于种种原因,来到了某个周围人把他视作稀有物种供起来的地方,过上了闲云野鹤的日子。这作为一种个人选择当然无可厚非,可总给人留下一种“未尽其才”的印象。一个人以自我实现为最大的快乐,即能多好就多好。这个人未达到自我实现状态,所以他的内心不是真正快乐的,同时周围人始终会觉得他很有优势(虽然可能是先天优势),给予他额外的厚待和虚伪的尊重。他实际上内心不快乐而表面上显得骄傲而自信,并且他享受这种被周围人捧着的光环。这叫做虚荣。这里将这作为一种反面典型,现实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学了数学的去考公务员,学了英语的去考公务员,无非求个稳定、高薪。而当一个人不能尽其才的时候,我不知道该如何说他们是真正善良的。
他人对我热烈或冷漠,重视或轻视,乃是他人人格中的东西,于我本身的价值,未有丝毫增减,想要增值,需要靠自己。
这两天对于“艺术的最高境界是雌雄同体”这句话有了更广阔的理解,人们需要从个体局限中超脱出来,便应当从异质文化、异性特征中习得有好处的成分。周国平说“最优秀的男女都是雌雄同体的”,这句话乍听会觉得奇怪,其实还可以引用另外一句话,这就形象多了“男人击倒女人,往往是温柔细腻多情处。女人醉倒男人,往往是豪迈侠义刚烈时”。于是我懂了,可能自我修行在很多时候是对个体局限的一种挑战吧!看《色戒》之所以觉得是一个悲剧的故事,是因为男人太男性化,女人也太小女人了。现在就想问问王佳芝,你的家国大义呢?你的同胞伙伴呢?能否超脱个人利益是英雄与普通人的区别。能否超脱个人情感是一个女性是否可见大境界的标志。男性情感细腻,女性理性克制,都是见得到大境界的。由此看来,是老天要让我读懂《理智与情感》啊。理智是很好的东西,可能我们的文化也是建立在理智之上的,就比如一个很常见的例子,心里很多句骂人的话,嘴上还若无其事说没关系作为有教养的一种表现。
人是越长大明白的越多,也越恐惧。因为无知则无畏。去年,我一个人生活的时候天真无邪的,今年似乎有了牵绊,也隐约地担心起来。小孩子一颗糖就幸福,青春期看一眼就心动,成年初期吃着路边摊都能想着跟你过一辈子。快乐的成本是越来越高了,是我们越来越成熟了吗?是我们愈发失去满足的能力了啊!看以前总觉得为什么那时候,无欲无求那么快乐。真是见的越多,越不满足了。可能从另一面来说,确实是眼界开阔了。也只能如此,聊作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