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接触《挪威的森林》这本书还是我在初中的时候,因过了几年,具体时间我是想不起来的。
当时的目的很单纯,想着如今市面上流通的青春读物太理想化,不免有些无病呻吟。被惯例认定的那些名著又太高深难懂。再加上正好迷上了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推理小说,随手从书店拿了本在他旁边的。之后就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经常听到村上春树这个名字。
也许是本就持着不怎么尊敬的心态去读,其中最吸引我的竟然是作者描写的一堆性爱场面。
我一向读书都是极快和不怎么用心的,通常都是以了解故事梗概和人物关系为主,所以也不免有些细节被我忽视,尤其是那些尤为重要的历史背景和看似微不足道的环境描写。
这几年又波折几番,中间重读过三四次。慢慢才有实感这可不是单纯的青春爱情文学。而是一部有背景的七十年代日本青年的缩影。
就像作者在开篇说过的一样:“不管见到什么,感受到什么,想到什么,结果都像回飞镖一样,又飞到自己这边来,当时正是这样的一个时代。”
我想我也正处于这样的一个时代。
以前总是纠结于木月的死和直子对渡边的感情,最后又开始担心男主人公到底找没找到绿子。就好像大众普遍对于青春系小说的理解一样,我只关心那些令人惋惜错愕的复杂感情关系。
最初看头三章的时候还曾有理有据的感叹,像什么,“啊,日本小说中就是喜欢描写一些跟性有关的东西。像什么变态、淫靡的私生活之类的啦,或是一些主角不为人知的秘密。”
男主人公孤身一人来到东京上大学,他对室友“敢死队”正直顽冥的日常生活嗤之以鼻,又有些羡慕永泽潇洒自由、看似完美的人生。在这同时,他一直喜欢着有精神病的直子,那个从高中时期就认识的朋友。
老实讲,我对书中描写的永泽带渡边去跟女孩开房很不理解。如果要是单单纯纯的做爱也就算了,但永泽却提出要换女伴,这种诡异的交换游戏让人感到作呕。这太荒诞了!但从某种程度上又是不可避免的。
永泽就是上层青年的典型代表。一表人才,高大帅气,没花什么力气就考上了东大,还是政府官员的儿子,将来是要出国进修当大律师的。可他对这一切又不是很在乎。曾创下和六十六个女孩子做爱的记录。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带着渡边开拓新世界。
那段淫靡混乱的日子反而让渡边更加不堪重负,急需一些清新来慰藉他的心。后来他就遇到了绿子。人如其名,确是个有个性、活生生的女人,不像直子。
书中的那脆弱敏感的年轻人的心着实令人惋惜,那种迷茫孤独源于大时代下的快速发展中的疏离与无措。当然了,再深究一下时间,战后的日本,一代年轻人共有的特征。
除了小说本质想要传达的内涵,村上春树的语言也是我极其喜欢的。
就像那句经典台词:“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永远在那里。迷失的人迷失了,相逢的人会再相逢。”
左不过书中讨论了大量有关心灵、自我、孤独、还有人生之类的话题,这又让我猛然想起前天看的一个美国作家的毕业典礼演讲。
David Foster Wallace 在Kenyon College 的演讲,"This is Water."
他说:“Not that that mystical stuff is necessarily true. The only thing that’scapital-T True is that you get to decide how you’re gonna try to see it. This, I submit, is the freedom of a real education, of learning how to bewell-adjusted. You get to consciously decide what has meaning and what doesn' t. You get to decide what to worship.
"The capital-T truth is about life before death."
然后老师又告诉我们,这个人在2006年的时候自杀了。
拜托!他告诉我们要怎么生活,要怎么思考,自己却抛弃了一切。难道自杀也是追寻自由的一种方式吗?
再回到小说中,作者多次提到自我剖析,每个人都是需要孤独的,他的态度更像是要把玩孤独,把孤独当作他的朋友。
村上春树说:“我渐渐能意会到,深刻并不等于接近事实。”
这篇文章说到这儿就够多了的,再多深奥的话我也说不出了。就此打住,仅作为我的有感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