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06:今天是6月6日,一年一度高考的前一天,昨天保密组人员、外县监考人员已经陆续到位,今天所有工作人员全部集中,上午监考培训,下午指导孩子们查看考场。天公作美,经过了昨天的大雨过后,空气清新凉爽,给莘莘学子们明天准备上“战场”提供了舒适的环境。
由此想起了三十年前我的考试,仅仅是一个小小的中招考试,紧张程度绝不亚于现在的高考。八十年代的考试,那时我初中毕业,为了跳出农门,家人为我选择了报考中师,在那样的年代,一旦录取,可以直接转商品粮,三年毕业后可以直接分配工作,我很幸运的跟上了这样的步伐。当时的初三毕业生,不是所有人都有参加中招考试的资格;在考前几个月要经过县里预选,预选上了才能有参加中招考试的机会;考试完了一旦过面试分数线了,就要经过严格的程序层层过关,最后才能被录取,进入相应的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免交学费、住宿费,每月还补助生活费,接受全面系统的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训练(相当于现在的全科生),毕业后直接回到生源地的农村小学任教,等于拿到了“铁饭碗”。也就是说当时学习最好的学生大部分都上了中师中专了,不亚与现在的“研究生”招生。曾有人评价说“当年的中师生,可能是中国素质最好的一代教师,可惜了,如果考大学的话,很多都会像现在的研究生”,这也只是代表了一部分人的观点。
上世纪的80、90年代,国家正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阶段,为了缓解中小学师资缺乏的原因,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直接从初中毕业生中选拔出最优秀的一批人,分到中等师范学校,给个商品粮户口身份、学习三年期满回到乡村学校去当老师,这对家境贫寒的农家子弟吸引力极大,上中师也是明智的选择,另一方面上高中意味着风险和未知,毕竟那个年代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录取率极低;事实证明,几十年来,这一批人毕业回到农村小学,走上了三尺讲台,他们的专业知识扎实、教学能力过硬、师德高尚,始终在乡村教育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撑起了当时中国农村教育的半壁江山;“中师生”只是当时历史环境下的特殊产物,是一种人才速成的特有方式;而受益了一大批普通家庭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们,在当时这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现在还有人经常为这一批人感到惋惜,说他们本来拥有很高的天赋,却在时代的洪流中,走上了一条不一样的道路;如果当年上高中去考大学,还可以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我算是中师生中比较幸运的一员,当年中师毕业,由于工作需要直接被分到了局机关工作;上班这几十年来分别在四个科室工作过,不管是在哪个科室,我都会恪守本心、积极向上、从容坦荡、平常做人;在这期间,又自修了大专、本科,平时注意吸纳一些新知识、新理念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不断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是自己不落伍,思想意识跟得上。一直到现在,还是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
为我当年报考中师无怨无悔,我的心愿是无愧于中师生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