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电影院、电视、手机里都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电影,而且应有尽有。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流动放映队是播撒精神食粮的使者,放映员是人人羡慕的职业,不过他们都是咱农村人兼职的。农村没有专门的放映场,自然有的屋场、学校操场就成了放电影的场所,露天电影也成了我的美好记忆。
哪个生产队想要看电影,先派人把电影设备挑到自己队里来,然后第二天天黑放映员就到该队去放映。白天在学校里我们就开始打听今晚电影的去向,放学后赶紧回家洗澡吃饭,扎火把,不远呢就带把椅子。有时候,还炒豌豆、黄豆、苞谷花带上,洋芋挖了带煎洋芋和烧洋芋,红薯挖了带烧红薯,作为看电影时的零食。学校的操场和我家屋场是放电影次数比较多的地方。一是位置比较好,二是场地宽敞。
那时看得最多的是战争片,比如《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平原游击队》、《狼牙山五壮士》、《上甘岭》、《小兵张嘎》、《两个小八路》、《智取威虎山》、《洪湖赤卫队》、《渡江侦察记》、《闪闪的红星》、《大渡河》、《烈火中永生》、《永不消逝的电波》、《鸡毛信》、《邱少云》、《董存瑞炸碉堡》、《黄继光》、《英雄儿女》等等,还有《九九艳阳天》、《阿诗玛》、《刘三姐》、《打铜锣补锅》、《小二黒结婚》、《白毛女》、《孙悟空打闹天宫》、《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哪咤闹海》、《红孩儿》、《大篷车》等等爱情片、生活片、神话故事、国外片,还是蛮多的。这些电影,我们反复看,百看不厌。
每次放完电影,散场时呼叫声就会此起彼伏,有大人呼唤小孩的,有小孩喊爸妈的,有哥哥姐姐叫弟弟妹妹的,有弟弟妹妹喊哥哥姐姐的。找到各自要找的人以后,就把火把点燃,马上赶路,火把队伍像数条火龙游走在各条乡间小路上,蔚为壮观。人散场空后,下一个要求放电影的生产队安派的人员帮助收拾放映设施设备,并连夜挑到他们那里去,也还有人围着放映员打听明天在哪里放映。看完电影的第二天,小伙伴们会聚在一起讨论昨天晚上看过的电影,有的小伙伴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比划着电影里的动作,模仿电影里好人坏人的声音,有的表演得惟妙惟肖。
有一次,白天在我们教室里放《洪湖赤卫队》,教室里挤满了全校师生,个个热得满头大汗,教室的门和窗堆满了人,他们通过门缝、窗户眼往里瞅,有的蹬在外面用耳朵贴着板壁听声音。电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人们。
农忙时放电影,可以让庄稼人身心都得到放松。收割完了,农闲时放电影可以满足庄稼人的精神需求,打发闲暇时光。露天电影也为亲情友情交流搭建一个了平台。露天电影是我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也塑造了我爱憎分明的品格。
追赶电影,对于我们这些影迷来说,是从来不计较距离远近的,几十里开外的外村甚至外乡也要跑去看。我的童年基本上是伴随着看打仗的电影长大的。于是,我从小心里就特别敬佩军人,特别崇拜英雄!对军人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从影片中让我了解到我们国家民族的苦难历史,艰难岁月,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为了后人能过上幸福安宁的生活,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以至于现在我特别珍视和平安宁幸福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