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声音不记得》和《人潮汹涌》是近期看过的两部电影,本不想写太多批判的东西,毕竟这些作品也有电影人的劳动付出,也有一部分特定的群体能够接受。但我看完后,真的还是忍不住提起笔来想说一句:请让电影回归高雅!
《如果声音不记得》我勉强看完了整场,片中讲述一个有特异功能的男主和一个有抑郁症的女主奇特的情感经历,整部电影情节虚假离奇,表演粗制滥造。观影结束后,我内心中就禁不住想问编剧和导演两个问题:这么离奇的情节你们认为现实吗?真实的抑郁症患者有这么阳光灿烂的笑容吗?
《人潮汹涌》影片剧组特意请了巨星刘德华来助阵,但我没有看到一半就退场了。影片情节光怪陆离,两个主人公通过失忆互换了角色。由于没有看完,后面情节我也没有什么可以更多写的。只是觉得整部影片无论剧本还是演技都很差,表演矫揉造作,毫无观赏价值。刘德华可能真的是老了,无论颜值还是演技,都已沦为平庸。
遗憾之余,两部电影让我突然好像变成了罗曼罗兰笔下桀骜不驯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看到那些庸俗的作品忍不住有种上台大骂的冲动。我真想大声呐喊:请给我一些高雅,少给我一些低俗!请给我一些真实,少给我一些虚假!请给我一些艺术,少给我一些狗粮!
我不是反对电影中可以有些虚构的东西。电影作品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虚构的故事情节,适度进行夸张表达,增强艺术感染力无可厚非。像《蜘蛛侠》这种科幻类型的作品,所有观众都能够看懂整个剧情是虚构的,但整个电影让人观看起来,能够明显感受到一种科技的张力。虽不真实,却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将正义的力量和人间的真善美完美展示了出来,再辅以各种电影特效进行增强,观看之后还能让人久久回味不绝。像《泰坦尼克号》这种爱情题材的作品,很多情节也是虚构的,但整个作品表现手法非常唯美,男女主人公在生死之间的爱情让人动容,剧情足以以假乱真,忍不住看完之后还想再看一遍。
记得在读《乔布斯传》的时候,特别记录了动画片《玩具总动员》的拍摄历程。虽然是部动画片,但整个影片制作的艺术水准极高。这部电影不仅仅受到儿童的欢迎,而且也赢得了很多成年人在内的影迷喜爱。乔布斯是个完美主义者,在整个影片第一个版本几乎要制作完毕的时候,乔布斯对影片的情节进行了重新评估和思考,坚持认为需要推倒重来。这个决定无论对于剧组全体成员,还是皮克斯董事会而言都非常痛苦和难以接受,但乔布斯还是坚持要求剧组贯彻他的意见。乔布斯认为原有的剧情设计不符合人性,不足以吸引观众。正是因为这个决定,电影的制作成本大幅上升,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决定,《玩具总动员》上映后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不仅仅弥补了电影前期返工的成本,同时更带来了巨额的利润,为皮克斯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口碑。
国内电影界我最佩服冯小刚,冯导的很多作品如《芳华》、《老炮》都是经典。记得有一次看冯小刚的电视专访,冯小刚专门提到现在国内电影市场中的许多问题,包括影片数量过多的问题以及影片制作票房导向的问题。冯导特别指出,电影要反映真实的生活,要反映人性,不要单纯为了票房而去制作电影,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拍出来的电影都是一些文化垃圾。
我非常认可冯导的观点。目前表面看似繁荣的国产电影内涵其实大多是贫瘠的,鲜有艺术感染力的佳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我想最主要可能还是票房在作祟。市场需要什么,观众接受什么,电影人就拍什么。想想前段时间的马保国现象不就是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吗?为了吸引流量,本是一个跳梁小丑,却被众多网友集体围观,商业利益成为了这场闹剧的驱动力。目前的电影在制作过程当中,很多影视作品也是犯了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错误,即单纯从票房角度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电影本身去思考问题。这种思维模式导致了电影制作的本末倒置,从票房结果去预测、思考和推导作品的原型,而不是前期根据剧本本身是否具有艺术性再来判断是否具备市场价值,这种唯票房论的理念导致了目前的这种市场局面。同时,厂商在影片制作过程当中,出于对成本控制的考虑,很多细节也没有精心打磨。观众也许并不知道什么是优秀的作品,观众是需要被进行引导的。真正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更多应该由编剧去发现,并由导演带领全体剧组人员一起努力完成实现。真正有艺术价值的电影作品应该能够真实地反映生活,反映出人内心最朴实真实的情感,通过适度夸张的手法,通过有感染力的情节来和观众的心灵进行互动交流,并最终引起观众的认同和共鸣。
电影既需要有艺术价值,也需要有商业价值,电影最终还是需要通过被众多观众观看消费才能够实现电影行业生态链的良性发展。但这里应该看到艺术价值是因,而商业价值是果,两者并不矛盾。追求电影的艺术价值应该是影视工作者的初心,否则一味地追求商业价值,只会导致本末倒置。观众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光影,观众需要的不是离奇的情节,观众需要的是有思想性、有内涵、谙人性的高雅作品。否则即使有再强大的营销宣传团队,有再大牌的明星出演,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提高,这种作品最终也将被市场所抛弃,淹没在众多的平庸作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