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483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刘媛媛的《精准努力——刘媛媛的逆袭课》第四章《心态篇》第六节|重塑大脑:只要成功六次,你就能成为自信的人(三)
第二,重视成长性。
今天的失败只能证明我“今天”不擅长做“这件事”而已。
从范围上我承认自己在这件事甚至这类事情上是不行的。
从时间上,我承认现在的我能力不足,所以不能胜任。
但是我可以通过学习去培养这方面的能力,多几次尝试和经验积累后,未来再去挑战这类事未必不行,毕竟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和成长的。
我们可以否定今天的自己,但是不要否定未来的自己。
失败的时候要想,只是我努力的范围不对,或者时机不对罢了。
现在做不到,也没什么好自卑的。
比如作者本身不擅长演讲,但是通过学习掌握了演讲的技巧。可是辩论却还在作者的能力圈之外。
重点是接下来应该怎么办呢?——替换自己的行为模式。
不同的行为模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行为模式正确了,结果就成功;行为模式错了,结果就失败了。
或许是因为我学习的不够,或许是我努力的方法不对,只要我把错误的行为模式替换成正确的,就有可能改变结果。
所以当作者失败的时候,她不会觉得她这个人不行,或者她未来没有希望,她会想正确的行为模式到底是什么呢?别人是怎么做到的?别人和我的差距在哪里?
这样就不会因为经历了失败和否定而自卑。
作者通过尝试淋雨这件事,知道了淋雨的后果没有妈妈说的那么严重,可以做到平静面对。电脑已被塑料袋套上不会湿,衣服可以到家以后就丢进洗衣机,淋雨没什么可怕的,就连感冒的概率也很低。
好多事情和淋雨是一样的,由于我们把这些事情想得过于可怕,远远超过了这件事本身的严重程度。
尤其是带着尝试的心态去做的挑战,观察的视角会让你变得冷静和理性。
我们常说观念会改变行动,但是行动反过来也是可以改变观念的。
真的去做一次,会发现好多事情并非如我们所想的那么可怕,还有一些事情和我们想象的根本不一样。要经常用这招劝自己。实践证明,主动开口和人说话,大多数时候对方是很热情的,不是没人回应。
慢慢的认知就改变了,这世界对我没有那么冷漠。
正确认定责任。
小时候父母总是跟我们说,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长大后我们变成了一个只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的人。敏感自卑,只要出错,问题就在我。
有时候世界真的很残酷,人们更喜欢在弱者身上找原因。
一个总被男生欺负的女生,跑去给老师告状,老师说:“为什么不欺负其他女生,只欺负你?
一个女人被家暴,周围人却说“你老公肯定不会无缘无故的打你”。这种思想有毒。
弱势的一方就会想:“为什么他不欺负别人就欺负我?肯定是我什么地方做错了。”
跟人起冲突,永远都在反思自己,第一反应是我是不是说错什么话、做错什么事了?
作者幸亏没有继续抱着这样的想法长大,不然很难成为一个自信幸福的人。
离婚父母了,孩子认为都是我不好。其实父母和孩子本身就是分离的个体,怎么可以为了父母牺牲了自己的人生。
《心里捕手》里的那句台词真的很动人,“孩子,这不是你的错”。
学会合理的认定责任,我们才能更有勇气去面对真正的错误,而不是一味的陷在自责里。
当错误和冲突发生的时候,至少要去想四个问题:我做对的地方在哪里?我做错的地方在哪里?他做错了什么?他又做对了什么?
这种方法可以称为“枕头法”。问题常常像枕头一样有4个边,但是你的头脑应该不偏不倚的放在最中间。
用“枕头法”,可让自己不至于沉浸于自责中。如“是不是!我不够大度,我是不是太矫情”,这样的内心声音当中。
去喜欢和夸赞他人。
这个方法不仅可以改善自卑状况,而且可以提高生活中的幸福感(感觉到自己对他人有用)。遇见的人哪怕不那么喜欢,也要找出喜欢的某一个点并且表达出来。
当结果不令人满意的时候,可以去想过程中是否有值得肯定的事情,当行为不对的时候,未必心意也是错的。坚持去赞美,生活大不同。(尤其对孩子我们要穷尽一切办法去寻找优点赞美孩子)
你的话首先会塑造对方,当对方收到你的夸赞之后,并不愿意失去它,所以就不会做那么多令你讨厌的事情。从心理学上讲,人更容易喜欢喜欢自己的人,渐渐的你也会得到他的反馈,他也会表达对你的喜欢和赞美。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在与自卑和自信相处的这20余年里,作者最大的感受是,自信是有流动性的,它并不是一个恒定的存在。
再强大的人也会自卑,再强大的人也有自卑的时候。
重要的是我们需要留存一下自信的证据,对自己能够说服和引导,最厉害的是能够自我鼓励。
和自己对话,并且能说服自己,这样的你才是打不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