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笔记3——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

对学习临界知识能够实现“少即是多”效果的判断,建立在两个重要假设的基础之上。

  • 第1个假设:很多时候,复杂的世界是由简单的基本规则决定的。
  • 第2个假设:复杂系统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累加,而是各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系统。

一、如何发现自己的临界知识?

  •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 2.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这一步,其实是寻找问题的第一性原理)。
  •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二、如何应用临界知识?

刻意练习我们学到的临界知识,是我们真正掌握它的关键。

遇到问题时,先找这个场景下的专业技术解释,然后再对专业技术解释进一步深入分析,联系到临界知识。

我们只能逼自己在每天反思的时候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尽可能把当天遇到的场景问题和我们掌握的临界知识进行联系分析。

1、刻意练习掌握临界知识
  • 1.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练习。
  • 2.大量地持续练习。
2、临界知识与预见性知识

应激性反应:在需要抉择时,思考与决策受情绪和感受简单左右的过程。

结构性反应:在做选择时,不仅要根据接触到的现象做出反应,还要思考导致这个想象的系统结构是什么?

单因果思考方式:在考虑得失时,很容易陷入细节的问题和表象的问题里。

系统化思考:是将问题背后的推动因素纳入一个整体进行思考。

解释问题的三个层次
  • 1.现象层面
  • 2.技术规律层面
  • 3.底层规律层面

对问题的预见性认知=影响问题发展的结构(基础规律)+获得具体信息的数量与质量

要培养预见性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多问“为什么”,掌握背后的规律,才能形成预见性。


《好好学习》系列笔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