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皇城脚下的城市,3000多年的建都史和政治文化中心的称谓给本地人带来许多自豪,让外地人生出无限向往。将这个特大的城市以及它庞杂的人口和日新月异的现代化抽象、浓缩,就是《北京折叠》。
《北京折叠》是一部科幻现实小说,它将整个北京看作一个巨大的,不停运转的机器。这个机器有三个空间,住着不同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人群,机器的运转决定着空间的更替,决定着不同空间人群的作息,决定着不同空间占有的时间和资源。整个社会是机械化的,程式化的。然而忽略这部小说的科幻化,它就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小说。它记录并诉说着在这个城市里形形色色的人生,从市井间的争吵喧嚣到上层社会的觥筹交错。
第三空间
小说中的主人公老刀住在第三空间,生活在这里的人多是从外地赶到北京的廉价劳动力,像老刀这种垃圾分拣工,以及服务生,农民工……油腻、恶臭、喧嚣充斥着他们的生活,他们早起晚归,却没有生活;忙忙碌碌、争争吵吵,那只不过是为了生存。他们所住的第三空间,或许只是亦庄或是大兴区每月几百块的床位,不足一百平米的房子里挤着男女老少。一张小床就承载起了他们的衣、食、住。没有人会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方式,但总要面对现实,现实把他们变得麻痹,他们没有能力反抗,只有默默承受。当机器扫荡这个社会时,首当其冲的便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靠出卖劳力血汗而生存的人。当老刀得知垃圾分拣机的使用时,惶恐和无助堵塞着他的心,在他脸上写满忧愁。在将来,这些底层劳动者的未来是不确定的。因而,他们几乎将全部财富投资到自己的子女身上,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仅是出于父爱母爱,也是出于把子女看作他们的接力,代他们完成穿越空间的理想的期望。
第二空间
第二空间里汇集着2500万的白领和学生,在很大的程度上,这是我们大学生和白领的生活空间。他们的薪水可以满足他们在三环租到月租两三千的房子,在他们的生活里,温饱已经不成问题。因为有了知识装备自己,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了改观,他们的目光更加成熟、开阔,他们的环境更加安静、整洁。他们追求着比温饱更高级的东西,秦天追逐着爱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知识改变命运,转变空间,娶到第一空间的女子,张显怀有改变世界的理想。但在和第一空间的对比中,他们仍然希望拥有自己的豪宅,生活节奏像上流社会一样的自由与慵懒。
第一空间
第一空间有500万人,他们占有丰富的资源甚至更多的时间,相对应的现实中,他们居住在北京二环东城区和西城区。相比高楼林立的三环之外,这里的建筑物低矮稀疏,视野相对开阔,生活节奏也更舒缓。第一空间的人生活得自由、宁静、精致、优雅。他们可以决定空间转换的时间,可以决定第二、第三空间人拥有的时间和生活。没有人可以不受制约,相比之下,只是第一空间的人可支配的范围要大于二三空间。白头发老头,掌握着决定一切的权力,却也要受生命的限制,静谧的猎户座亮星、镜面般的湖水、夜色中的园林都是上天对他的垂青;依言生活在第一阶层的边缘,虽然过着奢侈而滋润的生活,但也是小心谨慎地编织着谎言,并用牺牲了爱情的婚姻维系着她的上流社会的身份;又像老葛,通过当兵改变了自己的空间,但空间也成为他和父母见面的障碍。
《北京折叠》是一个极端分化的北京社会的缩影,每一个人都在自己所属的空间里苦苦的挣扎,这种空间的分层是固化的,空间之间甚至不能相互通信。每个空间的人生都有着缺憾。
有的人不甘于生活的堕落,拼力挤进更好的空间:秦天忙于学习和实习,希望获得一份好的工作,提升自己的空间,这和大部分大学生的计划是一样的;张显带着对现实社会愤世嫉俗般的不满,渴望到第三空间去,从基层干起,依靠工作经验得到提拔,从而晋升到第一空间成为政府的领导者。在现实社会,也有想要从政的大学生走这条更为艰苦也充满可能的路。有的人安于现状,虽然知道自己的日子不尽如意,但是他们累了,不想再去斗争,随着太阳起起落落过完一生:去过五次第一空间的彭蠡已经上了年纪,对事懒散倦怠了,在与第一空间安逸舒适的生活的对比里,他感觉到自己的日子更加得没劲,但是他已经老了,不会像年轻一样去赚风险钱,只求日子过得平稳,不愁吃穿,最终和第三空间的另外五千万人一样了,他们不仅仅是累了,更是耗尽了活力与胆量,整个人就是一副衰老的皮囊,禁不起任何风险,只希望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再走在北京的街头,我观察着拥挤的人流,听着混乱的口音,猜测着他们从哪里来,在这个城市里有着怎样的工作,在这些忙碌的身影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北京折叠》中几个人形象的背后是三类庞大的社会群体。《北京折叠》折叠了人生,碾碎了时光,压缩了社会。它把整个社会呈现在一个人的视野里,把所有人的忙忙碌碌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它用科幻夸张的手法展现社会,却让人感觉那么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