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型父母打卡第二天
1.案例1。一次女儿在听省直播网课《通分》,听完后书上通分题一道也不会做,我不由得情绪在心里呼呼升,责怪到:“你是怎么听的?怎么一点都不会呢?是不是没看清老师布置的内容,看错回放了?”当时明明感受到了自己有情绪,却没有冷静地选择先去处理自己的情绪,而且选择指责女儿发泄情绪。之后又打开群里老师布置的任务,没毛病哇?点开看课内容,原来人家从头到尾都没讲通分,讲的是同分母或同分子分数比大小,真正的通分是下一节课,原来是她老师布置的问题,随即向女儿道歉。
这件小事让我看到,平时听课很多地方都学过处理情绪的方法、技巧,可在哪个当下,我的情绪把我直接带到爬虫脑,没有理智去想:我想要什么?我的身份定位是什么?我如何做到导师型父母?
重新回到那个当下,我想如果当时我这样想:我的身份是什么?(妈妈),我想要的是什么?(会自主学习的孩子),我如何做到导师型父母?(在孩子遇到困难时应该去帮助她)。
如果能对自己发问,估计我就会这样说:宝贝,为什么听完还不会做?我们一起来找找原因。然后再一起确认老师布置的作业要求,回放课程,找到要听的课,提醒任科老师。就不会是在指责声中完成上面一系列动作后向孩子道歉,就做到知行合一了。
2.案例2。前天中午,段老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儿子做了考研复习规划梳理,晚上我和儿子各自都写了总结分享。我侧重从学习段老师的精准乐学流程及发问上梳理,儿子侧重从肯定母亲及自我剖析和感恩老师方面着笔。
分享后得到千晓团队里大家的热情洋溢的肯定鼓励,许多老师在儿子的简书评论区留言为他赋能。尤其是王焱老师,提出希望能分享到千晓公众号里,我心里十分高兴,在征求儿子意见时一激动惯用模式可出来了。
“儿子,你写的反思我给你海霞姨看,她看后分享到群里,千晓平台的负责老师王焱夸你‘文毛流畅,思路清晰,觉察深刻,心怀感恩’希望能分享到千晓公众号里,你同意吗?”
“是吗?我上午太忙没看到,同意,咋不同意呢?这相当于发表文章吗。”
“儿子,妈写了那么多都没被任何媒体选上过,你一出手就发表。”弱弱的,酸酸的,嫉妒中透着羡慕与喜悦。
“嘿,那是我写的真实”。心里不服没敢出声地嘀咕了一句“难道老妈以前写的都不真实?”
“那你把你写的再检查检查,修改一下吧。”
“好的”
话一出口,我立马觉察到前面说得都还好,最后一句又版本太低了――老模式,命令式。是不是可以升级为:
“儿子,那你是再修改修改呢?还是直接同意就发表呢?”
“儿子,那你说接下来我如何回复王焱老师呢?”
这样发问交流是不是版本就升级了呢?
故事继续,午饭后儿子回复:已改过。
晚下儿子下班,我又提出:“儿子,你形容妈妈用的一词伟大再换个别的词吧,这一词我看到这老受不了,妈妈很平凡,做得还很不好,你这样形容,我感到烧脸”
“妈,我觉得可以,这是我写的东西,你又搞得给你写似的,就这样了,我不改了”。(语气坚定还透着些小不耐烦。)
“哦,那行,我又越界了”
其实在这里我是可以反馈我的感受的,只是沟通的方式方法又有要求了,没有做到尊重,直接被儿子回绝了。
是不是可以这样:“儿子,妈妈读到你形容我用‘伟大’一词心里有些不舒服,这是我的感受,你看可不可以换一个?毕业这是你写的,妈妈尊重你的选择。”
这导师型父母不好当啊,随时被打回原型,时时在新我与旧我中切换。
通过以上生活中最常见的琐碎对话沟通,悟到:如果觉知是警察,是不是一天能逮住自己N个旧模式这小偷哇,从知道到做到需要觉知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