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朋友圈里一个素未谋面的小伙子闯进了我的生活,每天追随他的脚步,每天猜揣他的心情,成了我不为人知的秘密。
当别人在格子间里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的时候,他在巍巍峻岭猎猎寒风中自由穿行;
当别人在酒桌上你迎我往推杯换盏的时候,他在雪山脚下湛蓝湖边煮茶望浩瀚星空;
当别人在塞车的上班路上焦虑地想着这个月的奖金又该泡汤了而骂娘的时候,他与一群语言不通的大妈在席地而坐,喝茶吃肉晒太阳,用手语和心语交流默契,一派祥和;
当别人在为如何能住上更大的屋子,如何能坐上更高的位置,而费尽心思夜不安寐的时候,他枕着荒原的风,读村上春树读梭罗读叔本华,哪怕明天又要山一程水一程……
看过了太多木无表情只管匆匆赶路的脸孔,这个独自一人绕拉萨骑行了18天的单车小伙,毫无意外地虏获了我的眼球。
于是,跟着他敲开了陌生藏民的门,吃过比筷子还粗的藏面条,吃过巴掌大的牦牛肉饺,收获了意外惊喜和感动:天气不允许露营又找不到旅馆的时候,好心的藏民司机大哥带着他住进官兵把守、满院大狗的县政府,腾出宿舍床铺和他两个人一起住,温暖一夜;在路上,和牧羊童玩耍,给农忙归来的阿佳们拍照,接受路人的鼓励也给予路人帮助,简简单单地感受生活的返璞归真和纯粹。
也曾寄宿在寺院,清晨起来看书,看东方渐白,听僧人们在大殿前埋头细细密密的不间断地专心诵经,天地如此清明。也曾跟着僧人们悬空转经,也曾在重阳之日翻越高峰为家人挂起经幡,回想走过的路,报以自己会心一笑。
一个人迎来朝霞送走落日,他知道,灵魂只能独行。在静得只有自己的呼吸的荒原上,他知道,穿越得失悲喜的迷雾,只有风的足迹。时光驯服一切,你与往事之间,像回声,再怎么千回百转,终究消失在山谷。
也曾遭遇山崩落石,也曾在下坡的浮土路急弯处差点飞出悬崖。一个人的心惊胆战,一个人的喜极而泣,比任何时候都来得深刻。每一次的回头,对生命总有不同的认识。他说,吃苦终归不是目的,苦行也不值得标榜,内心的摸爬滚打才是真正的旅途。
这个架着一副眼镜的小伙子,长得眉清目秀。独行并非标新立异,也不为哗众取宠,他发的路程记录,很多时候仅仅是一张图片和短短一句话,从没有一次填满九宫格。美这个字,在他的图片面前是苍白的空洞的。那些简洁干净的画面,充满了厚实的内容,直击人心;他写的三言两语,更是不期然地会戳中你的软肋。
一个想在自己的生命里留下些许印记的小伙子,不是奋力在高楼大厦之间冲锋陷阵,不是在天下熙攘为利来往的人海中浮沉,而是选择一条人烟稀少的路,为弥补三年前的遗憾再度孤身上路,为的仅仅是坚守自己心灵的家园。
一场跋山涉水风餐露宿的骑行,收获的不仅仅是壮丽的视觉享受,也感受到了发展中的西藏正在经历的挣扎和博弈,如何客观地看待途中的所见所闻,是内心的一场拨乱反正,也是一种更明晰的自我认识。
是的,在这个信奉实用主义的时代,总有人静守一隅,坚守自己的人生信条。
多少人向往花团锦簇的生活,对高级生活秋水望穿,也总有人安之若素,甘之如饴,安静地做自己,聆听内心的低吟浅唱,感受内心的宁静和感觉的真实。
生有去处,苍有归途。总有很多人在苦苦等待掌声,也总有人不争春,不喧哗,更不争观众,不需要别人的点赞为自己加持。
〔2〕
在四川成都的一个小山村,有一间开办了66年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有一家三代七人在这里教了63年的书。一个9000多人的小镇,每家每户都有这一家教出来的学生,还有很多人是一家三代都是。
这个坚守大山书写春华秋实的教师世家姓吴,当第三代的教师吴松从灯光处笑意盈盈地健步走来,《儿行千里》的舞台上便荡漾起一波欢乐的浪潮。
《儿行千里》的故事,以感人著称,感人向来也是眼泪的代名词。但吴松的到来,改写了这个词语的命运。笑,成了感人的注脚。
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自我认识,吴松是既骄傲又感觉辛苦。吴爷爷和奶奶都是教师,本来有机会留在城里的,却选择了回到山村扎根。吴爷爷是当时村里文化水平最高的人,每次去赶集,后面都跟着一群人,向他探讨问题,大到农村的土地承包,责任制到户,小到怎样才能把小孩子教得听话。在大山里的人看来,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都能解决很多问题。
说到这里,吴松很得意地笑了,主持人何炅眯起眼笑了,现场的百几十号人齐刷刷地笑了。
吴妈妈做老师的时候,爷爷奶奶老了,身体不好。每天下班以后,还要到田地里做二三个小时的农活,很晚才有时间批改作业和备课。当时没有电灯,吴妈妈用用过的墨水瓶倒上煤油,自己用棉线做个引子,就这样用自制的煤油灯工作到深夜。
“果不其然,有知识的人真能解决很多问题。”吴松挠挠头咧开嘴笑了,听众看着他那模样也笑了,虽然心底有些唏嘘。
“三毛八分钱一斤的煤油都要省着用,把灯光调得很小”。而就是这么吝啬的妈妈,却五块又五块地为学生垫学费。
吴松十八岁师范毕业,回家乡执教已经二十九年。这一所九年制学校地处偏僻,离县城有五十多公里,很多人不愿意长期地留守下来。遇到学校老教师退休,学校扩招,年轻的老师来了又走了,缺了岗位,吴松就顶上去。二十九年里,教了十三年的体育,接着教了十年的数学,还教了四年的物理和两年的化学。
当说到教了十三年的体育接着教了十年数学的时候,全场爆笑。果不其然,真的有人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
笑得最厉害的还是吴松自己,满满的骄傲洋溢在脸上。因为他爱人就是在同校里教数学,在全片区三四十个班中,她教的班都是第一名的。俩人晚上一起备课,她一有空就站在他课室后面听他讲课,当面指导,把班上成绩落后的学生留下来辅导作业。她给学生讲题的时候,他就在旁边认真听讲偷师,慢慢地进入了教数学的状态。
有一次教育局长来学校视察,看到吴松抱着书拿着三角板去上课,局长心想,呀,这个数学老师挺年轻的嘛。结果一打听,说他之前是教体育的,局长这下忐忑了,赶快搬了小板凳跟着去听课。一节课下来,局长觉得教得还不错嘛,又跟着他去听了第二节课,最后才彻底放了心。
吴松第一次教数学,当上班主任就被评为成都市的优秀班主任。当时有间条件很好的学校校长到教育局长面前点名要吴松,他愣是没有去。因为他知道,如果他走,家里其他人肯定也要慢慢跟着走的。这样学校损失的就不止一个老师,而是几个老师了,那学校的工作就更难开展了。
当选择出现的时候,选择的不是自己个人的利益,而是从学校的利益出发,这放在我们当中,想必任谁都比较难做得到。吴松说起这些的时候,轻描淡写,眉眼带笑,平常得跟早上选择喝粥还是吃包子一样。
爷爷奶奶,妈妈,吴松夫妇,吴松妹妹和丈夫,一家三代七人留守山村教书63年,是教师这个平凡职业中的普通人。一家三代都没有离开大山,但他们日复一日的工作就是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走出大山,去千里之外见识外面的世界。
他们不是没有机会走出去,而是自愿留守在需要自己的地方,一大家子乐融融地住在瓦房屋子里,不羡高薪不逐繁华。吴奶奶还用自己的生日红包成立了家庭“好好学习基金会”,每年一次的颁奖仪式都是在欢笑中开始,再在欢笑中结束。
镜头里,当吴松念到:“下一个,吴**,学会了走路奖!”一个一岁多的小男孩便颤巍巍地走过来领奖……瞬间,录制现场再次爆笑不止。
平凡人的人生,自有另一种静静开放的怡然自得。平凡的吴松一家坚持做的,并不仅仅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事情。每个人对生活对成功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践行,而吴松却说,老师最大的成就,就是自己的学生。他是这样说了,他们一家三代七人是这样做了。
〔3〕
人生的旅程,不是非要匆匆地去挤那些人头攒动的大景点打卡签到,也可以独步幽径,低头静看一朵花的绽放,抬头静观一片云的流浪,也能拾得盎然野趣。
谁说,只有锋芒毕露众人瞩目才能证明自己没有白来人间一趟?连百岁老人杨绛先生都说,我们曾经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觉,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从容和淡定;我们曾经如此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谁说,只有金钱地位才能刷来存在感?出身有名富庶之家的徐霞客,一生不愿角逐科场功笤,才有了中国第一本地理专箸《徐霞客游记》;陶渊明“少无适俗韵”而寄身草野,才有了脍炙人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种存在感可是穿越了时空而不朽的啊。
谁说,只有握着N套房子N千万资产才有安全感?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没有安全感,往往是你想要的太多,而不是拥有的太少。
谁说,只有锦衣玉食豪车代步才有成就感?树有树的天空,花有花的清香,连路边小草都有自己的芳荣时节。成就向来就不仅仅是一些有形的可炫耀的东西,内心富足才是无惧岁月风潮的贵族。
我们无需利剑指天,可以没有风姿绰约,可以不一鸣惊人,却也不会因此而阻碍我们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在名利场上,千军万马熙熙攘攘。总有人削尖了脑袋向前挤,也总有人悠悠然地,喂马,劈柴,煮茶,于人世万物间,天高云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