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底,要求没两个月写一篇心得体会,自己刚好也在《高效能人士的七种习惯》一书中,看到这样的一句话:领导是做正确的事情,管理是正确的做事。感触颇深,便想在笔记本中写下这样的一篇心得体会。然后尴尬的是,当真给自己动手写一写内容的时候,脑子里的想法转化为文字,只能蹦出“太难了”。
关于领导力,樊登读书会创始人樊登在其书中描述了关于领导力的概述:
关于领导力,作者根据十年的讲课经验告诉我们,领导力是每个人都能学会。领导力不是一种感觉,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来学习如何让自己更有领导力。
在中西方底层的思维结构中,对于教育的方式。中国的思维、教育的理念影响最深的应属孔子;和西方柏拉图和苏格拉底三段论式的教育(一天,有个学生问苏格拉底:“人是什么?”“无毛的两腿动物”,学生回家很纳闷,于是抓了一只鸡把鸡腿上的毛拔光,第二天拿着这只鸡问苏格拉底:这个也是人吗?)在这个例子中,显然在大前提是错误的,但是可以看出西方教育追求的是论证的过程,讲求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日本企业家的管理也是沿用西方的管理方式。交代一件事情或者工作会问上五遍:第一遍,交代工作(xx你去把这件事情做一下)。然后属下要走的时候,问第二遍(你知道我叫你做的是什么事情吗?让属下重述工作)。接着问(我做这件事情的目的是什么?)第四遍,在做这讲事情事情中你会遇到什么样的意外?面对不同的情况,你需要做那些事情。第五遍,在这讲事情上,你有没有好的意见或者看法?
与之相反的是我们的工作安排方式,在我安排工作中也会存在这样的情况。言传不细,等下属意会,可是在工作中对工作指手画脚,不放心,亲力亲为。孔子弟子三千,然而真正有成就,能被记录下名字的也就72人,这和孔子的教育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从我的读书经历中,也会有这样的情况,就是老师更加关注的是那些学习好的学生,老师认为有可能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并更加的关心。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不需要平民百姓有太多的知识储备,所以能有几个弟子把思想延续就可以。现在的教育下,可能还是处在扫除文盲的阶段,因为很多人在读完高中,或者大学,离开校园环境之后,他就不再看书学习,然后开始每天做同样的事情。是否需要反思下,这种教育方式,是否培养了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否能够为我们既适应第一任职需要,又具有为下一步工作做好能力准备的思维,还是等着熬年限,等提拔?从我的角度来看,可能是后者要多一些。
作为管理者,也是一名领导者,在单位的工作,更多的是用各种的法纪命令让下属有怕的心理。与之不同的区别是:领导需要尊敬和信任。通过树立共同测目标,组织的目标是啥,是否可以通过沟通达成共识?组织是否给予他个人的成长目标?是否给予平台成长?我们之间是否有明确的关于目标的,可行的共识规则,大家都知道的清洗明确的游戏规则?如何让属下资源参与到这个内容?
沟通视窗,johori window,沟通的四象限,在自己知道和不知道,别人知道和不知道四个维度,分为公开现象、隐私象限、盲点象限和潜能象限。在公开象限领域,是你知我知大家知的象限,这个象限越多,人与人简历的信任感就越强,获得的尊敬也会越多。在隐私象限,既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象限,存在三种不同的层次。最深的是dds(deep dark secret)这部分是你不想让别人知道的内容;在上一层次是:不好意思说的。对别人的不爽,看不惯别人的行为方式。然后第三层是:忘了说的!举个例子,就是我在上教育课的过程中,对于教育的前提、背景、接受教育者的水平没有很好的了解,然后就主观的认为战士能听得懂我的教育。在比如说:父爱、母爱。作为父母表现爱的形式让小孩子无法理解,但父母认为爱这么明显的东西,根本就不用说。然后等着别人来主动的理解你,隔阂就这样产生了。在这个内容中,有一个专业的名词:知识的诅咒:你觉得说懂了,可是别人根本没有听懂。因为你的大脑里有关于你所讲的内容的丰富的知识架构,让你很容易就能理解你自己所讲的内容。第三个象限叫做盲点象限:别人知道,自己却不知道的!这个象限的存在回容易让人产生分歧,所以在你听到别人提出你的问题所在的时候,不妨问下自己:这有内有可能是我的一个盲点?潜能象限是最大面积:别人不知道,你自己也不知道。知识的边界是无线的巴菲特的偶像,毛坦厂的厂长,88岁才开始创业,并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毛坦厂,活到108岁。佛教有这样的一句话:即便明天是世界末日,我也要在园中种满荷花。
简历信任与尊敬,需要我们与下属在公开象限不断的扩大:通过不断的自我揭示,通过演讲,广告等方式,减少隐私象限的面积;像别人征求意见,恳请反馈减少自己的盲点象限;在然后就是通过共同的学习,共同的经历来开发彼此的潜能象限。
管理者,既通过别人来完成工作的人。管理者的重点是在于培养他人的成长。在一个管理者身上,可能同时还具有领导者和执行者的身份。
领导者,最主要的是通过营造氛围来提振士气。在电视剧《亮剑》,李云龙和赵刚扮演的就是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角色,赵刚的身份扮演的组织身份是属于遵守条条框框的,是管理者的角色,李云龙所扮演的是具有号召力和凝聚力的领导者形象。同时组织还应兼具有执行者,既能给出结果的人。在一个组织中,不同的位置能产生的影响力或者说领导力是不同的,即使是一个小战士,因为战友生病帮他顶哨这样的小事都产生信任和亲和。所以,在组织中授权是上级赋予的权利,我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权利。领导者、管理者和执行者,根据其个人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机器运行中的重要位置决定他要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那么对于领导力,既然可以通过课堂习得,那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技术手段来获得?
一是要学会倾听。在《高效能人士的七种习惯》一书中提出的移情式倾听。我们在和别人的交流中,脑子里面很大的部分是在思考如何回应别人,用自己的思维方式来应对别人。这不是真正的聆听。在聆听中,我们首先要回提出开放式问题,问感受,作为倾听者,我们要做的是反应情感,进入与讲述人共同的语境。
二是要有反馈。反馈有三种方式,一是零级反馈,对部署做的业绩不以肯定,这种方式回削弱部署工作的热情。还有正面的反馈。有一个这样的实验:让两组小孩子玩拼图,然后在两组小孩子完成平图之后,对其中的一组小孩子说,你们真聪明;对另外一组的小孩子说,你们真棒,在完成这幅拼图的过程中,肯定用了不少的努力、坚持和探索。在然后,拿很多的拼图让这两组小孩继续玩。那组被表扬为聪明的孩子,他们挑的一写简单的拼图来做,另外的一组小孩则会选择那些难的拼图。这是两组小孩在接受表扬后不同的表现,他们在后续的表现中,提现出的是他们被认可的聪明或者是坚持、努力。在表扬的前面一部分,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而第一组的小孩,被表扬的是一种状态;另一组小孩子得到表扬的是一种持续性的动作和品质。在表扬的时候,我们不是简简单单的说一句:你做的很好!这是一级的反馈,还要有二级的反馈,就是在你怎么去发现者他们的优点背后的行为。要挑毛病很简单,因为挑毛病是这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情,因为挑毛病是我们的本性,能带来安全感和优越感。(《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
大家知道陶行知先生是很有名的教育家,有一天他在学校里边看到两个小孩打架,一个大小孩打一个小小孩,然后他就把那制止了,说这大孩你去我的办公室等我,到办公室等我。然后在这边调查一下,那个大小孩很害怕,在办公室等校长回来。
陶先生一进门,看到那个孩子战战兢兢地站在那,过来拿出一颗糖,说来奖励一颗糖,这孩子说,为什么?说你看我让你来办公室等我,你就来等我,跑得比我还快,说明你心中有我这个校长,懂得尊敬师长,这是值得表扬,拿着。
那孩子说,谢谢,谢谢。来再来一颗糖,再来一颗,为啥?说我刚才问了一下,你为什么打那个小家伙呢?因为他欺负女同学对吧?所以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你揍了他,这个叫见义勇为,“见义不为非勇也”,所以这个值得表扬,来拿着。
这孩子说难道今天打对了?这校长接着问,说那我问你除了揍他之外,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他说我可以不揍他,我把他们拉开就好了,我太急了,我欺负同学了,校长我不对,我以后不打了。
很好,来再来一颗糖拿着,为什么?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所以这事改了就好了,行了你这事谈清楚了,你也回去上课。
你要发现他人的优点,并且表扬他,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做这讲事情的意义,做好二级的反馈,这才是塑造他人行为最好的机会。对于我们挑剔的本性,最难的难点是在于发现他人的优点,第二难的是要懂得讲为什么。
反馈还有负面的反馈。在行事中,犯错误的同志是在所难免,在处理事情的行为中,我们都会讲这样的一句话,这件事情,对事不对人。那真的能做到对事不对人?人不喜欢呗定义,在对事时,我们会不会加入自己的情感判断和情感语言?那如何做到给负面反馈,又不对他人下定义?BIC
第一:讲事实,陈述真实事件。按照计划,我们规定的时间是在7点完成,你在7.30才完成。不要带批判,情感。
第二,影响是短期的、局部的,就能够看到的负面结果。
第三, consquenc,这件事情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对犯事者本身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把结果与他本人的利益挂钩。为什么要跟这个人自身的利益挂钩呢?就是一个人长期犯错,最终会影响的一定是他自己。所以你要通过管理者的角度,告诉他对他的长期影响。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只有让他觉得你是设身处地地替他想这个问题,他才能够更容易接受。
爱因斯坦说那句话,说什么叫荒谬?持续不断地用同样的方法做同一件事情,但是期望获得不同的结果,这个就叫作荒谬。
我们如果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方法,我们持续不断地用同样的方法去对待我们的生活,对待我们的工作,对待我们的家庭企业,我们希望我们的人生突然变得不一样,不可能,非常荒谬。
所以如果你希望能够变得不一样,你就得改变,改变你自己和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