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的时候,小孩按照老师的要求每天都背诵一首古诗,老师也推荐了读本,我随手翻了翻,其中大部分诗都比较简单,如孟浩然《春晓》,白居易《草》等诗,也都比较直白易懂。
但是有些诗看似简单,其实真要理解起来可不那么简单。
比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这首问答诗读起来文字简单直白,历来是孩子的启蒙诗。抛开意境不说,单就诗的结构作分析。既然是问答诗,那就是一问一答,小孩子读起来很容易理解成一问三答。
作者:尊师在家吗?(松下问童子)
童子:师傅采药去了。(言师采药去)
作者:去往何处采药去了?
童子:就在这座山里。(只在此山中)
作者:在山哪里?
童子:云深不知处。
作者把后面问答的提问都省去了,要是不加注意,让人误以为,童子一口气回答了后面的三句话,明显不符合人与人交流的方式。
再比如王维的《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首诗文字上也简单,孩子读起来也都知道个大概。我和孩子交流这首诗时,问道:诗人有朋友从故乡来,诗人可一问的和想问的有很多人和事,但是为什么诗人只问了窗前的梅花开了没有呢。孩子笑答:他就关心那株梅花呗。孩子童真,要理解这两句诗背后的人情,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恐怕是难以理解诗人的想法的。
提起故乡,总会使人想到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风貌。多年没有回到故乡了,面对来人,故乡的一切都想知道都想去了解,但是从何问起呢。问自己的长辈身体是否安康,该问。问来人在故乡这些年过得怎么样,该问。问亲朋故旧都怎么样了,该问。这些“故乡事”都该问,但是诗人却偏偏没问人,而是问物:綺窗前的那株梅树开花了没?其实,诗人真正的关注的哪里是梅花,通过这一句问梅,把诗人离家乡多年,欲问的人和事都很多,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通过问梅巧妙的表现出来。这种心情不是几岁的孩子能够理解的,没有一定的人生阅历恐怕难以揣摩到诗人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