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昨天看到新网师钉钉群公告发布了本学期第三、四次教育写作课程的课后作业成绩通告,于是赶紧扫码查询。毕竟晚上都要上第八讲的课程了,三四讲成绩该出来了。
然,令人费解的是,扫完二维码,输入学号后竟然显示查询不到。我的第一反应是网络或系统问题。于是赶紧退出,看了下群里的留言,确实也有其他学员在反应说看不到成绩。
然后我拿着手机到了家中装有路由器的那个房间,确保网络可靠。再次扫码,输入学号,还是显示——查询不到。这是咋回事?从未有过啊!从上学期到这学期,还是第一次碰到这种情况。我仔细地回忆了一下自己提交经过以及可能的原因。首先不存在发错邮箱,我有保存第三组邮箱在通讯录(发送后我还收到了教务处的自动回复),也不存在文档格式错误,之前一直都是用wps文档然后手机邮箱附件发送的,未曾出现过任何差错。
那接下来怎么办?看来真的必须私聊组长反应情况了。但是,问题也就出在这反应的条件上,按规定,凡是查询不到成绩的学员必须发提交作业的截图或者收到作业回复的截图给批阅组长。巧的是,上次在上第七次课程之前,也就是国庆假期,我清理了邮箱,把所有的发送作业记录和收到的自动回复记录全都删除了。唉唉唉!谁知道偏偏就这么巧呢?我以前也经常干这事,删了以为不要的文件或者其他,等到有朝一日又需要的时候,后悔莫及。我咋就一点不汲取教训呢?
一边暗自懊悔,一边觉得自己真的是有点强迫症。每次看到手机邮箱、微信、相册、文档稍微有点满就忍不住去删,甚至电脑桌面,图标一多就要删……但一方面也是心存侥幸,以为每次作业一直都能正常查询的。
思前想后,还是给第三组批阅组长私发了钉钉信息,我深深的知道,他们的工作非常辛苦。我也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看能不能麻烦他们再查询一次。果然,组长反馈说确实没有成绩,要求我提交截图给她。我实话实说自己没有截图证据,但有作业文档里的日期以及小打卡记录(有时候我也会把预习或课后作业发在打卡里作为记录)。最后出于真诚,我再次提交了作业,但是否能够计分由批阅老师自己决定。
很快,组长在邮箱和钉钉里都进行了回复,她不仅重新批阅了我的作业,还打出了一个理想的分数——90。如果对照昨天群里公布的优秀作业得分来看,我这个分数也属于优秀之列了。开心之余,更多的是感动,也有几分愧疚,暗暗对自己说:以后坚决不会随便删除邮箱记录了。
2赶在昨晚上第八讲《儿童的人格教育》课程之前,提交了第八九讲的预习作业,虽然离截止日期还有好几天。拖拉从来不是我的风格,也没有事到临头才匆匆着手的习惯。所以,每次的作业我基本都会在距离截止日期好几天前就提交。
但,内心真的很虚。这个作业,我其实是准备了很久,从上个周末甚至国庆假就开始酝酿了。老实说《儿童的人格教育》我在微信读书看过一遍也听过一遍了,这次新网师有这门课程,我又把打印出来的资料反复看了好几遍。而且,有一阵子,我还在橘林读书会群里听过陈文芳老师几次音视频讲解。可,我却没能理出个所以然来。
预习作业的题目看起来并不难,却让人没法在书中或材料中直接找到现成的答案。需要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通透后再梳理整合表达。
我知道自己觉得作业困难的原因是我没有梳理出该书的核心,甚至主要脉络都没有理顺,但就是翻来覆去地看,也理不出来。
但同时,我也知道,如果我没有在老师讲课之前完成作业,而是在老师讲完课之后再着手准备作业,我肯定就会受老师的影响,甚至全盘照搬老师的讲义或者思路。
所以,不管怎样,我都得先写出自己的见解。完成作业后,晚上对照着听课,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老师的解读最多只有三分之一的相似处。更多老师所读到并表达出来的信息,我在阅读中确实有感受到,但没法形成这样的文字表述。
通过对比老师讲解与自己之前的阅读思考,我发现,我在阅读这类教育类理论专著方面觉得吃力的原因应该有以下几点:
①缺乏足够的理论背景支撑。就像郝院长曾说的,知识之间是相通的。如果储备的理论够多,读任何专著都能体会到知识交融相错的联系,由此及彼,自然有助于理解新知识。
②我缺乏与书本作者的深度对话,(就是阅读方法不妥,还不够知性阅读的格)我可能只是在单方面的获取信息,并未对作者的所述进行映证、思索以及反驳。授课的郭老师明显就有用阿德勒的理论指导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经历,所以她对文本的理解与运用更胜一筹。
③缺乏对作者思想体系的整体理解。阿德勒作为个体心理学的首创,他的核心理念与观点我都熟知、了解了吗?关于《自卑与超越》,我真的弄懂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了吗?对于阿德勒的学说,除了这两本书,我还知道其他什么吗?
反思是为了不断地改进,向新网师的所有讲师、义工致敬!向优秀的学员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