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粮 站 印 象
“民以食为天”,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粮食部门从来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单位。
粮食部门从建国至2000年以前,曾为国家的粮食收购、储备和销售工作,做过很多特殊的贡献。应该说,在2000年以前,粮食部门都是一个不错的工作单位。
我因父亲在粮食系统工作,所以从小在粮站呆的时间比较多。粮站的印象: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大的水泥晒场;然后是几幢宽长的、高高的储粮仓库;仓库大门的两边,都挂有红色的灭火器;附近还有消防专用的沙池,若干个装满水的大瓦缸;再有一幢或几幢的住房、食堂餐厅和营业大厅…
七八十年代,粮站里面的工作人员不多,大家都是很忙;每到收购季节,还要增加不少的临时工予以帮忙。但从八十年代中期,粮站里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热闹;尤其是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粮食系统可谓是发展和辉煌的黄金十年!
然而,随着粮食市场的放开,从2000年以后,粮食系统开始走向没落:有大批的站点闲置或撤销,人员也多分流或下岗。
2015年前后,因怀念印象中的粮站,曾特意驱车看过几个老的站点,结果竟是空旷、冷清和寥寥的陌生身影…心中不免落寞而神伤!
02.粮站的味道
走进粮站的大门,扑面而来的就是稻谷的香味;
走进营业大厅,便是大米、杂粮、香油、面粉和面条的味道…最最特殊的味道——就是复写纸和印泥的清香!
走进每个房间,都有着浓重的麻袋味道;也有成堆的表格纸香,并夹杂少许的复写纸味道。
走进厨房,最先闻到的就是粗糠(又称稻壳)的干燥味道;吸风的大灶膛里,燃烧着粗糠的焦香;灶膛的对面,是满屋的金黄粗糠。
早餐的稀粥:小早米的黄梢,熬制浓稠的大锅稀粥;粥香的味道,沁入心脾;配上可口的咸菜,便是醉了。
大锅米饭的香美,自是不必细说;尤其大锅里的锅巴,着实是爱死人!首先将多余的米饭一一盛起,仅留下焦绵的锅巴;灶膛中粗糠的余温,慢慢烤制多时;特制的锅巴,香脆可口、余味绵绵…
03.粮站的收购品种
粮站的收购品种,一般根据地区的种植情况和季节而定。
在我的记忆里,粮站曾收购过:稻谷、麦子、油菜籽、黄豆、玉米、芝麻、花生、苦荞麦、蓖麻子、桐子、棉花等等。
山区多是抗旱作物,多以特产抵作公粮;水稻很少或没有,往往根据人口,还有一定的大米补贴。平原和畈区,多以水稻、麦子和油菜籽为主。
大约八十年代初期,因为粮食丰收,导致仓库不够用,所以除了粮食类,其它品种的收购,都转交于供销社等部门了。
附注:粮站有一个二级管理机构,一般按照过去的区政府划分,一个区有一个中心粮站,底下分四到五个分站,也有一到两个大米加工厂。
大米加工厂,不仅加工大米;更有油类加工车间,如菜籽油、糠油等等。
04. 收购季节
农村土地在没有分田到户之前,多是以生产小队为单位:缴纳公粮。
那时的田地,产量很少;一般亩产量,仅有四百至六百斤左右;加之,生产队的队长或大队的干部们,因为田亩丈量和数字统计,也和粮站的粮油干事们多有接触;所以交粮和收粮的人,都是很轻松。
但自分田到户以后,粮食产量明显增加;在收购季节,卖粮的人和粮站的收购人员,都是非常地辛苦。
每到收购季节,因为人太多,有很多人半夜开始,便到粮站的大门口排队等候。待粮站的大门一打开,眼见乌压压的人群和长长的、看不到尽头的卖粮队伍…
卖粮的人很辛苦,大都头顶烈日、汗水淋淋;一个个头戴草帽,肩搭毛巾…还要恭敬地面对收购的人员。
尤其收购人员的专用钢钎,猛地插入装满粮食的口袋或筐中,再见一颗颗稻谷丢入收购人员的嘴中时,每一个卖粮人的心里都是紧张,也有满脸的希翼和期待!
当得到满意的答案,整个人就笑开了花;若是否定的答案,则是无奈和茫然…
大家只知道卖粮人的苦,却不知参与收购的人员也很辛苦!卖粮人只是几天的苦和累,而收购人员却是整整一个收购季节的苦和累!——他们每天都是烈日暴晒、嘴干唇燥…整个收购季节下来,人是瘦黑的,嗓子也是干哑的…
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可能大家不太了解;就是每个收粮的保管员,必须要对自己所收的粮食负责!若是收了潮湿的粮食,会导致整个粮仓粮食的霉变;若是收了不饱满的粮食或其它杂物,也会影响稻谷的出米率,这些都是上级部门必须跟踪的指标!所以在这里,还请大家对以前粮站的收购人员们,予以多多理解!
每到收购季节,粮站都会给卖粮的人准备茶水。
一口大大的水缸,放入斤把左右的二刀子粗茶,再不间断的兑入开水;舀茶水的器具是毛竹筒子,有一个长长的柄;喝茶的碗是酱黑色,就像《水浒传》中武松喝酒的瓦碗,一摞一摞的…
茶水入口,有些苦、也有些涩,却最是解渴!最最奇妙的是:畅饮不久之后,回味却是无尽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