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做真实的自己?如仅对“真实”作字面上的解释,那么“做真实的自己”可能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因为很多时候即使我们自己也不清楚自己的真实心理,可能很多时候我们内心有很多“想法”,但是这种“想法”只是我们的心理借助语言工具表现出来的形式,而问题是语言具有局限性,其远没有心理复杂,想要借助语言来准确表达心理可能仅仅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为了让话题可以继续讨论,我们这里将做真实的自己”解释为“按照内心的想法做自己”。至于为什么要讨论这个话题,原因在于,在现在这个社会,很多人无法做“自己”,另一个原因,受限于多种因素,很多人无法做“真实”的自己。
刚刚说的很多人无法“做自己”,咋听像是笑话,脚是我自己的,我想去哪就去哪,手是我自己的,我想干嘛就干嘛,嘴巴是我自己的,我想吃什么就吃什么,眼睛是我自己的,我想盯着哪看就盯着哪看,我就是我躯体的国王,怎么能说无法“做自己”呢?其实,不妨让大脑问问五官以及躯体,你想看的、想吃的、想去的这些,是你自己想去的?还是别人想让你去的?网购看评价、吃东西看点评、买电影票看影评,不可否认,即使不同的人,也是有相似的需求,或者说不同的人,各自的需求也会有重合的部分,因此,从众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也要注意到,从众只是节约时间成本的折中之举,“世界上没有一样的树叶”,更何况人的需求,如果一味从众、过分依赖别人的点评,则可能让自己对自我需求无法产生正确的判断。
网络上有几档很火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嘉宾就热点发表评论,主持人嘉宾在台上讲得带劲,观众在下面频频点头、听得过瘾。观点的碰撞本是好事,可脱口秀只是一个传递想法的平台,并不能代替观众进行思考,而且现在脱口秀的趋势是快餐式的,节目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观点快速传播出去,至于观点是否经得起推敲、是否经过严谨的论证则“无暇顾及”。现在,吃什么穿什么都有别人给你想好了,甚至连观点别人也给你“想”好了,只需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便可“归为己有”,这样是否谈得上“做自己”呢?
另一个,为什么说很多人无法做“真实”的自己。说白了很简单,如果做“真实”的自己,可能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同事的认同以及领导的赏识。更深一层次,从身份来看,“我”是一个身份、“父亲”、“儿子”、“丈夫”、“领导”、“下属”、“朋友”、“敌人”都是不同的身份。“我”这个身份是内向型的,即面对的是自己内心,这个身份具有独立性,而其他身份则是外向型的,面向的是社会上的其他人,这个身份与其他人实质上有一种双向的纽带绑在一起,即我可以通过改变与你的关系而让我这个身份过得更好或更差。因此,在以不同身份与不同的人交往时,为了让自己可以生活地更好,那我们必须做出适当的让步,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关在小城堡里。虽然说做到真实存在各方面的阻力,但是偶尔几次释放一下内心的真实想法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