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和同修会的朋友一起交流,其中我的一个观点引起争议,另一位朋友和我就这个观点进行交流和辩论。
这个晚上,我没有能够把这个观点解释透彻,另外一个朋友在聚会结束时,指出我在交流中犯了两个错误。
在回家中途中,我一直在反思如何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并且改正自己的表达方式,以免下次再类似的错误。
第二天凌晨,我起床后立马把这个观点的出处找出来,仔细再看了一遍,我在表述中确实有一些错误,没有把观点讲清楚,讲透彻。
鉴于我同修会的朋友对我的这个观点有兴趣,想了解一下,所以我把书籍中的关于观点的解释,截图发给了她,并且在对这次事情写了反省的总结;
1、是要把书看透,把观点讲清楚、讲透彻、不要引起误会;
2、要注重表达方式,要认真听对方的观点,在表述自己的观点前,要先把对方的观点总结复述一遍,看看是否理解清楚了对方的观点,得到对方的确认或者是补充,只有明白了对方的观点,才能好好进行解释,并且表达自己的观点。
我把反省的文字发到同修会的群里。朋友又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它的实质是如果我表述清楚了我的观点,而我的朋友有不同的观点,那会发生什么?
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如果你的价值观受到了挑战,你会怎么做?
我认为可能会发生三种情况:
1、拒绝的态度。
誓死捍卫自己的观点,争论对错,一定要分出输赢。这样就会变成意气之争,因为涉及到面子问题,而中国人最看重脸面,绝大部分情况下,大部分人都是不肯丢面子的。
所以会争的面红耳赤,要么固执己见,绝不悔改,要么非常生气和愤怒,从一个事情的对错,延伸到一个人的对错,从而产生厌恶感,默默的在心里将对方放到不受欢迎的行列,将他拉黑,慢慢的和对方疏远,不愿意再和对方有交往。
2、怀疑的态度。
虽然以自己的观点为主,但是根据对方提出的质疑,或者是对方的论点和论据,对自己的观点有了动摇和怀疑,不再坚持自己的观点。
想要在交流结束后,去查阅和求证对方的观点是否真实、全面或者是有代表性,从而反思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是否全面、是否有适用边界?
3、欢迎的态度。
欢迎对方提出不同的观点,接受对方对自己观点的质疑,认真思考对方提出质疑中的合理成分,反思自己观点中的论据是否充分,是否有遗漏,可补充;是否有不足之处需要完善;是否有边界没有考虑到;是否表述不清,引起误会;是否认知狭隘,观点错误。
喜欢不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不在意自己观点的对错,更在意是,能否拓宽自己思维的边界,自己的眼光见识是否能够更上一层楼,是否能够结交到有深刻思维——有深度、有内涵的朋友。
那价值观受到挑战,反而是一件好事,经过交流,收获会更大。
人们应对不同的挑战,关键的因素是动机和目的。就以参加同修会来说:
1.如果你参加同修会的目的是以倾诉为主,当你学习到新观后点,就会非常兴奋,想与大家分享,有强烈的倾诉需求,那你就会去寻找成就感和认同感。
这个时候,一旦你的价值观受到质疑,情绪就会以防御为主,不断的去和对方争论,捍卫自己的观点,结果往往是不欢而散,两败俱伤。
2.如果你参加同修会的目的是交流和收获为主,那你对自己观点的对错并不特别看重。
一旦你的观点受到质疑,情绪中的理性意识会占主导作用,会理性的对待不同观点的挑战,认真的思考对方的观点是否由可取之处,自己的观点是否完备。
通过交流会反思自己的不足,思考对方的优点和缺点,分析不同的观点可能是建立在不同的领域内,或者是不同的文化背景内,所以会产生分歧。
比如:就中国的房价来说,就有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派的观点认为是房地产开发商贪婪,不断的提高房价,让很多人有刚需的,想买房的人却买不起房;
第二派的观点是成本决定价格理论。政府为了提高税收,通过竞争拍卖,让土地在不断的争夺中,拍出天价,土地的价格做为房地产的成本,地价高,自然就推高了房价;
第三派的观点是需求决定价格理论。这个主要以经济学家为主,他们认为政府即使把土地白送给房产开发商,开发商也会按照市场的行情来决定房价,而不会降低价格出售房产。
这就好比你捡到一个元青花的瓷器,你知道这种元青花的瓷器刚刚拍出1亿元的价格,那你会以2000万元,或者是5000万元卖出去吗?肯定不会的,你仍然会以1个亿为参照价格卖出这个白捡来的元青花瓷器。
所以第三派观点认为房产开发商有专业的测算师,他们会根据测算师分析周边的房价以及人们愿意出多少价格来购买房子,也就是根据购买需求的价格,来反推可以在拍卖土地中出多少价格。
也就是说,拍卖土地的价格高低与政府是否拍卖没有太大的关系,房开商是根据大众的需要才决定房屋的出售价格,以及愿意出多少资金去拍买土地。
所以一件事,往往有不同的观点,你站的角度不一样,看问题的思路就不一样。
当你去做一件事,需要认真的思考,思考清楚你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就会明白如何去取舍。
到底什么对你是最重要的,你想清楚了,当你的价值观受到挑战时,你就知道应该怎么正确的去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