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之前,被史家称为上古,因而夏商周被称为上古三代。上古时代的能人异士很多,但这些人和事大多流于传说,有的在后来的史籍中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记录。譬如一个叫伊尹的上古人物,他历经夏商两朝,做过厨师,当过国相,帮过夏桀,助过商汤,放逐过帝王,有人说他是贤人圣者,也有人说他是乱臣贼子,但不管怎么说,他都堪称上古一个很特别的奇人、能人。
在《尚书》中,关于伊尹最初的记载很简略,如“伊尹去亳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毫是成汤建都的地方,在《尚书序》中这样记载:“ 自契至干成汤凡八迁,汤始居毫,从先王居。”说明伊尹原是成汤的人,因当时的夏朝是“一国统领万国,各诸侯国管理自己”的国家结构,以此推测,可能是成汤举荐,伊尹离开毫去夏朝做官,为夏桀效力,后因夏的朝政丑恶,又回到了毫。
相传伊尹去帮夏桀又回成汤身边,往复共五次,据孟子的《告子下》记载:“五就汤,五就桀者,伊尹也。”唐朝的柳宗元也曾专门写过一篇《伊尹五就桀赞》,赞伊尹是圣人,心在天下,而不在于夏或商,明知汤是仁君,桀不是仁君,仍去汤就桀,且反复五次,说明他希望能劝谏夏桀早日行仁政,造福于天下。后因劝谏桀行仁政的希望破灭,他才选择“相汤伐桀”,即做汤的丞相助汤灭夏。伊尹无论是“就桀”还是“相汤”,其心都是为天下苍生,是圣人大公无私的体现。因而柳宗元这样称赞伊尹:“吾观圣人之急生人,莫若伊尹;伊尹之大,莫若于五就桀。”
伊尹,也叫伊挚。关于他的出身,有多种不同说法,有的说他是隐士,有的说他是教师,有的说他是厨师,也有的说他是奴隶。但据《吕氏春秋》记载:”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从记载中看,他的身世颇具神奇色彩,他还是婴儿时被一女子从一株空心的桑树洞里捡到献给国君,国君让他的厨师来抚养。
伊尹成人后,曾当过有莘国贵族子弟的教师,后为接近成汤,当成汤娶有莘国的公主为妃时,就自愿作为公主陪嫁人员,到商方国做成汤的厨师。当然他的目的不是为成汤做饭,而是正如《史记·殷本纪》所记载:“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即是以烹饪之道来游说和启发成汤如何行王道。他也因此成为中华史上第一个“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国”的杰出厨师。他的治国才能当然也是毫无疑问。老子所谓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恰好是他的写照。
伊尹助商灭夏后,以丞相身份辅佐了成汤、太丁、外丙、中壬、太甲等数代商王,可谓功勋卓著,素有贤相之称。但在太甲时代,太甲曾被伊尹放逐,而《史记》和《竹书纪年》对此事的记载却相异,使他的贤名因此受到质疑。譬如,《史记》记载:“太甲既立。不明。伊尹放诸桐。三年。复归于亳。思庸。”大意是,太甲昏庸,伊尹将其放逐囚禁3年后,见他已改过自新,便又将他接回复位,把国家交还给他。而于西晋太康二年出土发现的《竹书纪年》却有不同的记载: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从桐宫逃出杀了伊尹。
若按《竹书纪年》的记载,伊尹非但不是贤相,反而是乱臣贼子了。但从出土的殷商甲骨文看,在商朝末年,仍见有关于商朝对伊尹祭祀的记载,因而《竹书纪年》的记载应存疑,而伊尹应是贤相的可能性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