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若对金钱没有匮乏感,在能力范围内全然满足孩子,孩子未来和金钱的关系自然轻松丰盛。保护孩子的潜意识不被写入限制性信念,他未来的发展就不会受制约。
--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
从小被教育“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赚钱不容易”,“要比别人努力才能成功”, 我们是否有想过,其实这些都是谎言,这些信念完全制约了我们轻松的去获得财富。
就是轻易获得了财富,也很快就给花光了。因为潜意识里好像在告诉自己,这些钱来的太容易了,不属于自己,所以就毫无节制。
这点在我身上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前几年自己做外贸,确实有点躺赚的感觉啊,赚的多,花的也多,总想把它花光的感觉,因为自己实际上真的没费什么力,所以就认为自己不该拥有。
钱花光了,开始了苦哈哈的生活,似乎潜意识里一直在告诉自己说,这才是正常的状态呀,赚钱很辛苦的,你怎么可以轻易获得呢?要很聪明或者很勤奋的人才能真的赚到钱。
今天读完这章算是明白了,从小到大的金钱观,严重的制约了我们。
告诉孩子“金钱来之不易”,果然给孩子创造了“赚钱非常辛苦”的现实。作者提到,一位来访者的真实体验是 “我越放松、越不费力,越容易成功,而且是让彼此都舒服的成功。当我过度用力时,已经将自己和周围对立起来,失去了中心。”
让自己成为纯净的通道,宇宙自有丰盛的安排。
谁说一定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得到一样就得牺牲一样,也许可以两全其美呢。
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在自己舍得的情况下,能满足孩子就尽量孩子。是谁说的这样就会惯坏孩子?
按照马斯洛需求理论,在物质上满足了之后自然会往下一个需求发展,而不会在物质上面索取无度。
真正索取无度的人恰恰是童年时间未被满足,心里有深深的匮乏感,总觉得要有足够的金钱才能获取安全感,也许贪了一堆的钱,但是无处花。
潜意识和金钱关系的好坏,取决于童年时期父母对待孩子欲求的方式。父母有条件满足时,还对孩子的欲求进行各种评判,甚至附带条件才肯满足孩子,这么做给孩子造成的信念是:“我本身不配得到,我得为自己的欲求找出充足的理由,历尽曲折之后才可以得到。”在这个信念的指挥下,孩子将来在事业上即使能简单获取的成果,也要搞出点差错,让事情变得很曲折,才符合潜意识的预言。
如果孩子的头脑中已经被父母写入了很多限制性信念,怎么办呢?可以通过后天的觉知重写。在生活中细腻地观察自己对财富的各种感觉:我不配得到,或者我必须怎样才可以得到。当你看到这些信念时,它们便会消融。当你对金钱、万事万物都不再有信念时,就可以如实如是地活在真相中,拥有真正的智慧。金钱自会追随你而来,取之不竭。
--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
一个人能拥有多少财富,取决于他的潜意识认为自己配得上多少财富。
相信自己值得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
我是书林萌主, 正在学习育儿知识。
以上为阅读李雪《当我遇见一个人》的读书笔记, 如果你也喜欢本书的观点, 可以去买纸质书深入阅读哈, 如果你想与我交流, 欢迎添加shulinmengzhu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