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问我,什么时候对孩子进行教育最好?我说:从一出生,甚至从他在你肚子里扎根那一刻,教育就已经开始了。朋友说:那怎么教育?他几个月的时候,你教他,他也听不懂、学不会啊!
我们往往盯着孩子的知识教育,关注孩子学了几个新词,会背几首古诗,会数几个数,却常常忽视孩子的心理教育和情商教育。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被家长的应试教育观念感染,乐享童年无忧岁月的时候就开始比学习成绩,这样的教育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
对孩子的教育,应该放宽眼界,让孩子乐在其中。
1岁之前,爱便是教育
我的儿子一岁的时候就能在我上班的时候,高兴地跟我再见,再后来到我该上班的时间,他还会催我走。他知道我下班回家后要先做饭,所以下班即便看到我也不是非要粘着我,有时候喊声“妈妈”就继续去玩他的游戏了。
邻居们都说这是跟着奶奶跟久了,不找妈妈了。我也懒得跟他们辩解。其实,真实原因是,儿子已经具有了客体稳定性。客体即孩子身外的物体。幼小的孩子往往认为他们能看到一个事物,那么这个事物存在,如果看不到,就认为此物不存在。
儿子知道妈妈走了只是去上班,不是没有妈妈了,下班就会回来陪伴他,所以他能接受“再见”的意义。小时候无条件的爱,给孩子的心理建造一座“安全岛”。有了这个安全岛,他便会独立、勇敢、坚强。
儿子早产,住了将近一个月的保温箱。回家后,他的不安全感比一般孩子更严重。于是,他醒着,我不会离开他的视线半步;他睡不踏实,我让他趴在我的胸前,让我的心跳助他入眠;我不会唱歌,只好用念诗或者读书来逗他开心,曾经一度我每天给他念一篇高考满分作文。
这就是心理学上称的原始母爱贯注。那一段时间,我完全忘记了自我,心理只有爱他这一件事,我的世界也只装着他一个人。心理学家说,教孩子知识,不如给孩子爱。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模式,是孩子人格和情商的基石。别觉得孩子小,就可以不用去理会他的喜怒哀乐,只有无条件的爱与关注,才能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高质量的陪伴才能使教育观念深植
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带孩子的那个人行为习惯会深深影响孩子。比如,带孩子的老人不讲卫生,不爱给孩子洗手,孩子习惯后,你让他饭前洗手,他便会抗拒。很多妈妈不喜欢婆婆带孩子的方法,可是自己为了偷懒,也懒得去纠正,想着他大了就好了,殊不知长期积累下来的恶习,对将来培养良好的习惯将是非常大的障碍。
妈妈要想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必须以身作则,从小开始。我的孩子爱看书,从一岁左右到现在一岁七个月,读过各类书籍二十多本,每本都读过不下十遍。儿子现在虽然还不会说完整的句子,但是认知能力非常强。
比如读古诗,你把书给他,给他背诗,他能准确给你找出这首诗在哪一页;你给他讲绘本故事,他看封面就知道书里面有什么。他还喜欢画画,喜欢唱歌,喜欢跳舞,能坐在椅子上认真听讲长达半个小时。
当然,这些都是靠高质量的陪伴得来的。每天的亲子共读,我都会认真对待,即便一个故事讲了几十遍,也会像第一次那样绘声绘色;我带他出去玩的路上就是儿子探索世界的过程,我们不厌其烦地重复从家里到目的地中所见到的各种标志物、各种动物;晚上我带儿子去跳广场舞,让儿子体会节奏感。
小孩子贪恋妈妈的温暖,他喜欢你的陪伴,陪伴有质量,教育才能有质量。你把想让孩子培养的习惯注入你无条件的爱,孩子学起来自然高兴又满足。
鼓励孩子主动思考
一岁半之后的孩子其实已经有了思考的能力。虽然他们表达不出来,但是他们的大脑已经开始问一万个为什么了。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有意识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
比如教孩子回忆。前一天带孩子去游乐场玩,回家的路上给他重复玩的项目或者发生的事情。第二天问孩子:我们昨天去哪玩儿啦?玩什么啦?发生什么事情啦?边问问题,边引导孩子回忆。虽然他不会说,但是在你循循善诱的引导下,他会在大脑中过一遍昨天的画面。
比如教孩子逻辑思维。有一次儿子中午想喝奶粉。我逗他说:妈妈没钱了,所以不能买奶粉了,我们得省着喝。说完又用因果关系重复了一遍:因为妈妈没钱,所以不能买奶粉了;因为买不了奶粉,所以你就没有奶粉喝。儿子似懂非懂地重复了“奶”,“钱”这两个词。
后来我和老公商量买一辆电动汽车,因为家里有汽车,买电动汽车以后我带儿子出门方便。老公说,这样我们手里就没有钱了。恰巧正在玩耍的儿子听到了,开始趴在地上耍起了小性子,我抱起他哄了哄,但他情绪一直不高。
晚上睡觉的时候,他抱着奶瓶跟我说:钱……奶……我突然意识到儿子可能听懂了我和老公的谈话,加上我上次跟他说没钱所以买不了奶粉的事,小小的人心理有了自己的算盘。我赶紧跟他说:没关系,妈妈买了车也有钱,能让你喝奶粉。儿子立刻笑得眯起了眼睛。
从这件事之后,我意识到,小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果我们有意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维护他们异想天开的天性,就能保护好孩子主动思考的能力。我们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要让他们学会思考。
总之,我一直坚持,要想培养孩子,必先培养自己。孩子是一面镜子,能放大家长的优点和缺点。我们的教育,不是要他学多少既成知识,而是要让他学会思考、学会探索,成就一个真正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