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日,也就是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史学界通常以此事件为标志,作为明王朝的终点。
而我们故事的起点,却要从半年前,也就是1643年9月21日开始讲起。这一天,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年52岁。
52岁对古人而言,算是个正常死亡年龄,但是对皇太极这样一个久经战阵、常年锻炼、饮食、医疗条件都很好的皇帝而言,就稍显的短了些了。而让皇太极的健康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一个女人的死,这个女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海兰珠。
海兰珠是皇太极的大老婆、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哲哲的侄女,是大名鼎鼎的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也就是影视剧中的那个大玉儿的姐姐。
但是要说明,“大玉儿”这个昵称,在历史上是并没有的。不管是清实录还是清史稿,都没有关于这个词的记载。我找了很多资料,想弄清楚为什么现在的电视剧会给布木布泰叫这个名字。布木布泰(Bumbutei)的意思是“天降贵人”,跟玉并不沾边儿,后来终于找到个靠谱点推测,这个大玉儿,很可能是从海兰珠的蒙古名字演化而来的。
海兰珠的蒙古名为乌尤黛(oyoodai),这个词在蒙古语中有玛瑙的意思,有时又特指绿松石、珊瑚等饰品,翻译成汉语的时候可以引申为“美玉”。站在蒙古人立场的文章提到海兰珠时,其名字多用乌尤塔、乌尤黛。而海兰珠跟布木布泰又是亲姐妹,一些野史可能就混淆了双方,将大玉儿这个名字安到了布木布泰头上。
虽然海兰珠是姐姐,但她嫁给皇太极的时间比布木布泰晚了九年,而她出嫁那年,已经26岁了。这个年龄才嫁人,在少数民族中是很罕见的,所以很多人都怀疑她是二婚,而她首婚的对象,多认为是林丹汗。
但是,没有正史记载海兰珠曾是林丹汗的老婆。皇太极确实抢了林丹汗的老婆为妻,但这个老婆的名字是博尔济吉特·娜木钟,她为皇太极生下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而这个海兰珠,则是从科尔沁部直接嫁给皇太极的。
然而不管她是不是二婚,皇太极都是很喜欢她的,对她的宠爱冠绝后宫。
崇德元年,皇太极封海兰珠为关雎宫宸妃。关雎宫位于沈阳故宫内宫廷区的东宫,地位仅次于中宫。其名字取自《诗经》典故,就是那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皇太极将海兰珠的住所赐名关雎宫,以此表达对她的深情。
这是相当、相当不易的。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皇太极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里,他的汉语水平是很一般的。他不像他爹努尔哈赤,从十几岁开始就跟汉人厮混,会说汉话、会写汉字。皇太极从小是在满人中长大的,没有学习汉语的语言环境,完全靠背单词、学语法,其早期汉语水平大概相当于现在大学生的英语六级水平,早期跟汉族大臣交流时需要借助翻译人员才能正常沟通,他还要求所有汉官必须学习满语。
就这么个水平,他竟然能从汉语典籍中找到这么个典故,大概相当于现在用英语向小女生表白了。
当时皇太极后宫的五位地位最高的妃嫔分居五宫,即为崇德五宫。这五宫按地位高低排序分别是中宫清宁宫(国君福晋哲哲),东宫关雎宫(海兰珠),西宫麟趾宫(林丹汗前妻娜木钟),次东宫衍庆宫(林丹汗的另一位前妻),次西宫永福宫(布木布泰)。
以上排序说明了三个实情。一是海兰珠的地位仅次于国福晋哲哲,而哲哲比海兰珠大十岁,早嫁皇太极二十年,足以看出皇太极对海兰珠的深情。
二是老婆还是别人的好啊。林丹汗的两个老婆地位仅次于哲哲和海兰珠,其宫名都用典。娜木钟(这个名字翻译地真的很好听)的麟趾宫取义自“凤毛麟趾”,表明娜木钟的美丽天下难寻。而衍庆的意思为“绵延吉庆”。
三是布木布泰虽然位列五大嫔妃,而且还跟国福晋哲哲、海兰珠都沾亲,嫁给皇太极的时间也很早,但并不是太受宠,她在五人中地位最低。
布木布泰,看长相,确实是海兰珠要好看点儿
究其原因,我从比较低俗的角度分析,很可能是布木布泰嫁给皇太极时岁数太小了,很难引起中年男子皇太极的兴趣。他两结婚那会儿,布木布泰才12岁。而海兰珠结婚那会儿都26岁了,娜木钟再嫁皇太极那会儿都生完一胎了,这种临床体验就很好了。
郑重声明,以上都是个人推测,未见于史料。
崇德二年,海兰珠为皇太极诞下一子,皇太极大喜,发布了清朝立国以来的第二道大赦令。
这个大赦就是皇帝由于各种原因惠及民生和犯人的一种方式,发布时间并不固定,通常是遇到重大事件才大赦一次。像新皇登基、皇帝大婚、天灾、还有皇帝、太后的整十大寿,而跟皇子相关的大赦,通常只有立太子这么一项。
崇德元年,皇太极为庆祝自己登基发布了清朝第一道大赦令。在崇德二年七月发布大赦令这个节点,朝中比较重要的事儿有:皇太极遣喀凯等分道征伐瓦尔喀;智顺王尚可喜自皮岛班师。好像这两件事儿都不值得大赦一下。所以这个大赦令,就是皇太极为了庆祝海兰珠生子而发布的。
照这么个趋势看,如果一切顺利,可能就没有后面豪格、多尔衮、福临争皇位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儿了。然而一年之后,这个孩子就夭折了,海兰珠痛不欲生,从此身体状况开始恶化。尽管皇太极精心照顾,但她还是一天不如一天。
崇德六年九月,明清松锦大战,皇太极亲赴松锦前线督战,忽然盛京来报,海兰珠病危。他急忙赶回盛京,到时海兰珠已死。皇太极悲不自胜,从此这位身体一直健壮的皇帝忽而昏迷,忽而减食,身体状况急剧恶化。
皇太极在生前并没指定接班人,很多人解释为没来得及,这是说不过去的。你要知道,皇太极不是突然之间就不行了,从海兰珠死的那年开始,也就是崇德六年,他就常常“圣躬违和”。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尝试了好多祈福、延寿的方法,像发布大赦令、自己祈祷等。而他死的那年是崇祯八年,也就是说,在这两年中,他有充足的时间去选择一位储君,并不存在来不及立储的情况。
那么,皇太极为什么没立呢?
第一个原因是帝位传承制度不明确。跟汉族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不同,北方少数民族历来没有明确的传承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叫“长子继业、幼子继产”,即年长的儿子继承其父的地位,而幼子继承其父的产业。
我查了很多资料,想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奇葩的规定,但是众说纷纭。其中一条比较靠谱的解释是这样的。
北方少数民族的部落头领,在年轻的时候经常需要外出打仗,可能一打就是半个月、一个月,常常不在家。由于没有我们汉族的伦理道德约束,家里的老婆或老婆们很可能就耐不住寂寞,与隔壁老王们发生一些不可描述的关系。而一旦孩子降生,老婆们就会一口咬定就是老公的种。在那个没有DNA检测的年代,就无法确定早期出生的这些儿子是不是自己的种。
而等到儿子们都长大了,可以代父出征了,这时候老头儿就可以天天老婆孩子热炕头了,这时候再下种,那就绝对是自己的没错了。所以呢,让那些有威望、能打得“可疑后代”去继承自己的地位,也就是头领的头衔,让他们继续去打仗,保护自己的产业;而把那些自己打下来的产业,都交给自己的小儿子去保管。
虽然比较搞笑,但我认为这是最靠谱的解释。
其实努尔哈赤对死后的安排就很符合这个习俗。他死之前,八旗的架构是这样。正黄旗主和镶黄旗主是努尔哈赤、正红旗主和镶红旗主是代善和他的长子岳托、正白旗主是皇太极、镶白旗主是杜度、正蓝旗主是莽古尔泰、镶蓝旗主是阿敏。
其中,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分别是努尔哈赤的第二、五、八子,阿敏是他的侄子,都属于年长的子嗣。
而努尔哈赤死后,却将他亲领的两黄旗给了自己的两个小儿子,注意,不是多尔衮,而是多铎和阿济格。多铎和阿济格都是多尔衮的同母兄弟,大妃阿巴亥之子。其中,他尤其看重多铎,将原本自己亲领的正黄旗、也是牛录最多的一旗给了他,那年多铎才12岁。第二个原因,是皇太极生前为平衡各方势力所设立的朝局。要解释这个原因,我们首先要来解释一下,八旗是怎么回事儿。
在古代,所谓“有效统治”,有两个标志性的手段,一个是“征税”,一个是“征兵”,通俗点说就是要人、要钱。而要完成这两项工作,都有一个先决条件,有完善的户籍制度。
而“八旗制度”,在早期其实是一种军事户籍管理制度。
首先,你可以将其理解为现在的军队编制。最大的单位是“旗”,满语中称为“固山”,相当于现在的“师”;再往下为“甲喇”,相当于现在的“团”;再往下为“牛录”,相当于现在的“营”。早期规定,300人为一牛录,5牛录为一甲喇,5甲喇为一固山。
而这些旗人,他们在战时为兵,平时为民。而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娶妻生子、买入奴隶等,均在其旗籍中管理。所以说,八旗还是一种户籍管理制度。
这是最早的八旗,也是以满族为主体的八旗。
随着努尔哈赤、皇太极的不断扩张,其统辖范围不断扩大,特别是皇太极灭掉林丹汗后,占领了今天内蒙古的中、东部地区。为有效管理其统治地区的蒙古人,皇太极下令对蒙古各部落进行人口普查,将蒙古壮丁统一登记造册,正式编组为若干蒙古牛录分属八旗。至此,八旗蒙古出现了。
本文出自大鹏人文——《前清风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