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60后woman的再次觉醒:与不完美的温柔和解

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是我的朋友。

她有一个温婉的名字“小梅”。60后的青少年时期处于物资匮乏的年代,但天生丽质的她在大家眼里清纯自然,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她天生丽质,面容姣好,气质温婉,本可以在繁华都市中享受较为优渥的生活,可内心深处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让她毅然决然地奔赴偏远乡村,成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梅对理想的追求,源自于她内心深处对自我实现的强烈渴望。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自我实现需求处于人类需求的最高层次,而小梅投身乡村教育,正是她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追求人生意义的勇敢实践。在她心中,乡村教育是一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她要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为孩子们播撒希望的种子,让他们茁壮成长。她对这份事业有着近乎完美的标准,认为只有做到尽善尽美,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不辜负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

初入乡村:完美主义的坚守与挣扎

乡村小学的条件极为艰苦,破旧的教室仿佛在风雨中颤抖,课桌椅摇摇晃晃,教学资源匮乏得可怜,一块斑驳的黑板、几支粉笔便是主要教具。可这些困难在小梅满腔的教育热情面前,都不值一提。

天还未亮,小梅就起身,匆匆赶往学校。她要在学生到来前打扫教室、梳理课程,确保每个教学环节顺利进行。课堂上,她全情投入,声音洪亮且富有感染力,尽力把每个知识点讲得清晰透彻。为帮学生理解课文,她用仅有的彩色卡纸制作精美教具;为鼓励学生发言,她准备小贴纸作为奖励。

批改作业时,小梅严谨细致到极致,哪怕一个笔画不规范,她都会用红笔圈出并注明正确写法。她对学生成绩期望极高,每次考试后都认真分析试卷,利用课余时间为学生一对一辅导。

这份对完美的执着,不仅体现在教学上,还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她把家里收拾得井然有序,物品摆放得整整齐齐,仿佛一切都要符合她心中的完美标准。但这种过度执着,让她每天忙碌不堪、身心俱疲,根本没时间享受生活乐趣,就像被完美主义的“紧箍咒”束缚,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却忽略了沿途的美好风景。

一旦教学中出现与她完美标准不符的事情,小梅内心便会产生强烈的冲突。比如,当她精心准备的一堂课,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或者突发状况,没有达到她预期的教学效果时,她会陷入深深的自责和焦虑之中。这种内心冲突,本质上是她的理想自我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她渴望在教学中实现完美的教育过程和结果,可现实却总是充满各种不确定性。

岁月里的挫折:完美标准下的心理落差

1989年,学校组织全区公开课展示活动,这对教师来说是难得的展示机会。小梅全身心投入准备,四处查阅资料,参考优秀教学案例,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反复斟酌每个提问和互动。为达到最佳效果,她课余在空教室演练无数次,连眼神、手势都力求完美。

公开课上,一切按计划进行,孩子们积极配合。可临近结束时,一位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提出一个超出预设范围的问题,这让小梅瞬间大脑空白、内心慌乱。虽凭借经验巧妙解答,但她还是陷入深深自责。从心理学的认知失调理论来看,现实与她心中完美的公开课形象产生了冲突,这种认知失调让她不断回忆当时场景,反复思考本可做得更好的地方,长时间无法释怀。

2003年,女儿迎来小升初的关键时期。小梅对女儿寄予厚望,希望她能考上城里最好的初中。她制定严格学习计划,每天督促女儿学习到很晚,亲自检查作业,要求错题认真订正并反复练习,还为女儿报各种补习班。

在与女儿相处的过程中,小梅的心理状态十分复杂。她作为一名教师,将大量的热情和耐心都倾注在了学生身上,回到家面对女儿时,却常常不自觉地表现出不耐烦。当女儿拿着考了97分的数学卷子,满心欢喜地等着妈妈夸奖时,小梅却只盯着那被扣掉的3分,眉头紧锁,开始数落女儿的粗心。她没有看到女儿草稿纸背面用函数曲线画的璀璨星空,那是女儿充满童真和想象力的世界。

女儿委屈地小声嘟囔:“妈妈,我知道自己考得不完美,但你能不能看看我画的星空呢?”小梅当时只是叹了口气,没有说话,心里却在埋怨女儿不懂事,不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

其实,小梅内心深处是深爱着女儿的,她对女儿的高要求,也是源于对女儿未来的期望。但长期的教学工作让她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她把在学校里对待学生的严格标准,不自觉地套用到了女儿身上。同时,她在学校里付出了太多的精力,回到家后已经身心俱疲,难以再拿出足够的耐心和温柔对待女儿。这种矛盾的心理,让她在面对女儿时,常常陷入一种愧疚与无奈交织的情绪之中。

2018年,学校评选优秀教师,小梅自认为教学成绩突出、工作兢兢业业,荣誉非她莫属。她精心准备评选材料,罗列教学奖项和论文。结果公布,她却落选了。原来评选标准还包括团队协作、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以及家长和学生评价等。小梅因专注教学忽略与同事沟通,团队协作欠佳。这次落选对她是沉重打击,她陷入自我怀疑,这是典型的挫折心理反应,她一直依赖的完美标准在现实面前崩塌,心理上难以接受。

退休后的觉醒:再次觉醒的心理蜕变

退休后的小梅,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她报名参加书法兴趣班,想在墨香中寻得内心宁静。

一次练习书法时,她手一抖,墨汁滴在宣纸上,破坏了画面美感。要是以前,她肯定扔掉宣纸重新再来。但这次,她看着墨渍,灵机一动,在周围勾勒,一朵栩栩如生的墨梅绽放开来,原本突兀的墨渍成了墨梅枝干。

这一刻,她实现了一次重要的心理转变。从心理学的自我接纳理论来讲,她开始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不再被完美主义所左右。她意识到不完美并非不可饶恕的错误,而是创造美的契机。这便是她的再次觉醒,是在经历人生诸多挫折后,对自我和生活的重新认知。

此后,小梅慢慢改变生活态度。她不再把家收拾得刻板,允许小物件随意摆放,让家充满烟火气;不再过分挑剔穿着,选择舒适、能展现个性的衣服;学会享受生活小确幸,一杯咖啡、一本书、一场阳光浴都能让她满足。

与家人相处时,她放下对完美的执着,尊重女儿的选择,和女儿一起逛街、看电影,分享喜怒哀乐;和孙子玩耍、做游戏,享受天伦之乐。她不再把自己的标准强加给家人,而是学会理解和包容,这是人际关系心理学中关系改善的重要体现。

和解后的新生:再次觉醒后的美好生活

如今的小梅,生活充满阳光和快乐。清晨漫步公园,她不再为追求速度和步数快走,而是放慢脚步,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观察小花、小蚂蚁,感受生命的奇妙与顽强,这是她对生活态度的彻底转变,从追求功利到享受过程。

午后,她坐在阳台,泡一杯香茗,翻开好书,沉浸在文字世界,不再追求阅读速度和数量,而是品味每字每句,感受作者情感与思想,让感悟在心中沉淀,这体现了她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闲暇时,她拿起画笔描绘生活点滴,曾经平淡的场景都成了灵感源泉。她不再追求绘画技巧完美,而是用画笔表达内心感受,画作充满生活气息和情感温度,这是她自我表达和情感释放的新方式。

在社交场合,小梅变得开朗自信,不再害怕暴露缺点不足,以真实的自己与他人交往。她和朋友分享生活感悟、倾听故事,收获人生智慧,明白了人与人的连接建立在真诚和理解之上,这是社会心理学中人际交往的真谛。

小梅的故事,是一部关于成长、觉醒与和解的传奇。她用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成长的过程,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不要被完美枷锁束缚。60岁的再次觉醒,让她学会接纳不完美,与生活温柔相拥。因为,正是那些不完美,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人生,让生命绽放出独特光彩。就像夜空中的繁星,每颗都有自己的光芒,即便不够明亮,也依然在黑暗中闪耀,共同绘就浩瀚美丽的星空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