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一个命题作文,要聊聊对教育的思考。这个话题多我来说过于宏大了,只能根据自己的体会说到哪算哪吧。
前几天恰逢中小学开学,网上一片神兽归笼的欢呼,我明白多半都是调侃。可我们送小孩去学校,到底是为了什么呢?肯定不是找个人帮我们管神兽吧,我们希望学校可以帮我们把小朋友教育成我们希望或者想象的样子。可是,臣(Xue)妾(Xiao)做不到啊!学校要教书育人,培养人才,但整个教育体制还承担着人才的选拔的任务。选拔意味着竞争,且是非常残酷的竞争,不管这届学生优秀还是不优秀,能上好学校的人数几乎是一样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在竞争中胜出,进入到顶尖学府。
回到上面那个问题:我们送小孩去学校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了学校把小朋友教育成成为我们希望的样子,这个依然没变。可是,我们还想/也想/更想他们能在竞争中胜出,读一个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后面这个目标的强烈程度因人而异,但很少有家长可以完全不理会,因为要做到对小孩读不读高中/大学完全不介意,要么你有足够的财富,要么你有足够强大的心理。仔细想想是不是?不接受学校的教育,自己在家教孩子,适合你吗?有没有学历不重要,反正他/她不需要去工作,家里有巨额资产等着继承,适合你家孩子吗?
绝大多数家长都只能选择这种极小比例胜出的竞争,但这种竞争让家长们焦虑不已,各种招数迭出,也让教育制度的制定者手忙脚乱的应对。
前些年无数的家长痛心疾呼,学生们的作业负担太重了!教育部出台规则,严格控制课外作业量,然后呢?然后家长们自己掏钱报课外班,把娃的时间填的满满当当,连路上的时间都要精打细算;竞争,从原来的高考一步步前置,到初中,到小学,甚至到了幼儿园。我女儿小学入学面试的宣讲会上,老师说了语数外的要求:语文识字1000以上,否则题都看不懂;英语要求可以全程开放式对话,数学20以内连加连减脱口而出。达不到这个要求就别来参加考试了,肯定没戏。除了鸡娃,还有学区房,竞赛,能想到的招都被用到极致。一边担心落后无所不用其极,一边抱怨教育体制的不公平不合理,教育部门只好不断的修改规则,摇号,取消学区与学校的单一对应关系….到底是道高一尺还是魔高一丈?现在还很难说清楚,但这样的你来我往,让教育变得越来越拧巴。随便采访一些深陷其中的家长,得到的答复都是:我们也不想啊!我们也是被逼无奈。
可是,雪崩的时候,哪里还能找到一片无辜的雪花呢?
不管你满不满意,这套制度依然在运行着。它也会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地进化,逐步完善。可对今天的家长来说,所有的进化和完善都是滞后的。既然必须面对,与其抱怨,不如想想如何好好的跟它相处吧。
首先,当你对小孩的期待与学校的要求出现偏差时,可以心平气和的将选择权交给孩子。
前年的秋天,女儿学校布置了篇写秋天的作文,我在她的作文里看到了如下一句话:"….金黄色的麦田一望无际…..",我说:宝贝儿,你见过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稻田吗?
女儿摇摇头。
我继续问:既然没见过,为什么会这么写呢?
女儿告诉我老师在讲秋天的时候给他们看过一幅画,画上有金黄色的稻田。
我跟她说:爸爸觉得写作文,最重要的是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其实秋天除了金黄色的麦田,还有很多很美的景色。要不咱们现在就出去看看吧。
我带着她在小区里散步,看到了早已变黄的银杏树叶,风吹过来时,一片片树叶就从树上飘落下来。女儿说好美!然后去追逐那些飘在空中的叶子,还挑选了很多她认为很美的树叶带回家。我告诉她,如果不是在小区里,而是在自然界中,这些飘落的树叶会慢慢的变成肥料,去滋养它曾经所属的那棵树。这就是我们说的生生不息,用英语叫the circle of the life。还有首歌叫《春泥》,歌词里也描述了这个过程。
回家的路上我说:如果你愿意去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很美的风景,对吗?秋天不仅仅只有金黄色的麦田。爸爸希望你写的作文,是在表达你自己观察到的,体会到的秋天的样子。当然,如果你真的想看金黄色的麦田,有机会爸爸也可以带你去。
这个故事理想的结局应该是女儿重新写了一天她自己看到的,体会到的秋天的美。然而现实不是童话,她还是将原来那篇交了上去,据说还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我的心路历程是怎样的呢?刚看到那篇文章的时候,我是有些生气的。但我带着女儿出去观察秋天,跟她讲完生生不息和我自己对写作的态度后,其实已经释然了。告诉她我的期待,将选择权交给她自己,也许是她最想要的方式吧。
过多的充当对或者不对的判官,过多的替孩子做选择,是很多家长最常犯且不自知的错误,也是渐渐拉远亲子关系的杀手。
其次,需要接受自己的孩子,极大概率就是个普通的小孩。这一点虽然很多家长无法接受,但它是个无需辩驳的现实。说几个数字吧,每年39所985高校招收的人数总和,占参加高考人数总和的不到2%,如果考虑到一半的同龄人是上不了高中的,那么能上985学校的小孩不到同龄人的1%。接受这个现实,才是可能与这个不完美的教育体制和解的基础!前段时间某知名大学教授说她的女儿正在势不可挡的成为普通人,我觉得其实不是这样,并非是势不可挡的成为普通人,而是在她真正成为出类拔萃的人之前,本来就应该默认自己的女儿是个普通人。
尊重这个现实,你才会为你的小孩取得的成绩欣慰,才会知道她/他的每一点进步,其实都没有那么的理所当然,是她/他努力的结果,是你幸运的中了奖。千万不要觉得那是你的努力或者付出应该或者必然得到的结果。这个,也是亲子关系中我们常犯的错误。
那我们真的啥都可以不做,就等着中奖就好了吗?我觉得还是有些事情是我们可以去努力的。既然竞争不可避免,那么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学会如何适应竞争的环境,而不是帮着他们去竞争。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喜欢上他们必须要学的各门课,而不是帮着他们报各种补习班,逼着他们学习和写作业。
再分享一个我自己家的故事吧。我女儿经常会问我一些她不会做的数学题,我给她讲,她看似认真的在听,但我能非常明显的感受到她的脑袋是没有思考的。每每这个时候我都会跟她说:宝贝儿,这些题不会做没关系!去睡觉吧!
为此和她妈妈争论过很多次。妈妈认为,你天天吹牛你曾经多么多么厉害,为什么就不愿意好好辅导女儿的数学呢?
我说因为她对数学不感兴趣,就没必要强迫她。咱们不能让她对数学产生厌恶的情绪。为什么我会对这种不感兴趣和厌恶这么敏感呢?因为我自己有着非常切身的体会。
我曾经长达数年非常讨厌语文。我小学的语文老师,教语文的方式是这样的:先教生字,然后课文读一遍,然后让大家给课文分段,然后让大家总结每一段的段落大意,然后是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我总是做的很艰难,很少做对。很多时候老师讲的中心思想我完全理解不了。但奇怪的是班上总有一些同学非常精准的分段,说出段落大意,总结出文章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那些词句,很多我听都听不懂。我因此非常的自卑,也越来越不愿意上语文课了。直到有一天,我们在学叶圣陶的《多收三五斗》,(是的,三十年后的今天,那天发生的事情我还历历在目),有一位同学在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时候,说出了谷贱伤农这几个字。当时的我,甚至都不知道是哪几个字,更不知道其中的含义。几乎崩溃的我下课后找到那位同学,问他怎么会这么厉害。这时候他无比神秘的拿出了本教师用的教学参考手册,我翻了几页就明白了。那些我不懂的词都来自于这本书。老师在讲台上念,学生在讲台下念。他们居然如此默契的念了好几年!
从那天开始,我极其厌恶语文,真的是发自内心的排斥。考试前背一下拼音(南方人考拼音差不多都跟背英语单词一样)和文学常识,就是我对语文所有的努力。这种厌恶持续了好几年,我的其他成绩越来越好,而语文始终是勉强及格。我没跟任何人说过我对语文的厌恶,年少轻狂的年纪,我只会吹牛:语文不好怎么了?不好照样可以考第一,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放弃治疗了。直到初二,我们换了个语文老师,刚开始情况也差不多,我不喜欢她,我想她也不喜欢我,无声的对抗继续进行着。直到某一天课间操的时候,她拦住我没让我去做操,而是带我去了她办公室。翻出一篇文章,说必须背完了才能回教室上课。那个时候的我,相比做操,我倒是更愿意背书。何况她让我背的并不是我讨厌的那些每个单元的重点讲读课文,而是《醉翁亭记》这样的非考试的文章。那天完成了任务后老师说从今天开始,你不用去做课间操了,课间操时间每天到我这里来报到。现在回想起来,老师确实没跟我说什么教诲的话,或者教我什么方法,就是背她觉得好的文章,以及让我自己把作文一遍一遍的重写。
这样大概持续了几个月,我上语文课没那么痛苦了。虽然至今我也没爱上文学,走上文学的道路。但我不再排斥语文,我的语文成绩显著提升。现在我还记得那位老师的名字,她的样子,她没有说过什么触动我心灵的话,也许只是打开了我身上的某个开关。从那以后,我最大的短板消失了,抬眼四望,再无敌手!真的是一骑绝尘直到走进大学的校门。
这么长篇大论的凡尔赛,你一会儿说要接受小孩的平凡,一会儿又炫耀自己多么的异于常人,到底想说明什么?
我想说:自驱的力量有多么的巨大!如果说天赋不可改变,那么让你的小孩爱上学习,至少不那么讨厌学习有多么的重要!不要以为小孩不说就不讨厌,不要以为她/他老老实实的坐在那里写作业就是在专心的学习。你看到了他/她那颗游离的心吗?看到了她/他那停滞的大脑吗?看到了浮现在他们脑海中那个大大的恨字吗?
让孩子主动式的去学习,找到你家孩子身上那个神奇的开关,打开它。剩下的交给学校和他自己,是我们学会与这个不完美的教育体制和解最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