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七夕到,办公室里自黑成瘾的一众单身男女们,还是习惯性地彼此客套一下今天该怎么过。大家开着玩笑,用pH值和下限都极低的话语点评着哪个商家搞了什么活动,谁跟谁要去哪里吃晚饭,哪个商场又要借此机会大赚一笔……单身狗早就习惯了在自嘲中平静地接受狗粮的暴击。谈笑间,梦梦姑娘突然说,其实七夕不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元宵节才是。
梦梦姑娘这么一讲,倒是引起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我们几个的兴趣。大家摸出手机,开始了检索,于是,本来的闲谈变成了严肃的讨论。经过查找不同的观点并对比后,大家最终达成共识——中国传统情人节的日期有三种说法,按照可能性依次降低的顺序分别是:元宵节、上巳节和七夕节。
元宵节,亦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小年或春灯节,也就是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的日子。古代元宵灯节时人流如潮,节日活动丰富多姿,而古时男女缺乏交往的机会,所以很自然地会把元宵节选为情人相会之日。欧阳修有《生查子·元夕》云:“去年元宵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辛弃疾也有《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上巳节,也就是三月初三,是踏青郊游的日子。据古老传说,伏羲、女娲交合的日子就在这天。如今仍有一些地方保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娲的习俗。《周礼·地官·媒氏》中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因而这一天也是众人游乐及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谈情说爱的日子。值得一提的,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其他四十余人于兰亭集会,曲水流觞,欢饮之间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七姐诞,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古代女子的针线技术为家庭生产力的重要部分,每个姑娘都希望自己的女红好,所以每逢七姐诞,就会向七姐拜祭,祈求自己能够心灵手巧,名为“乞巧”。这种祈愿的习俗后来从祈求手巧扩大到祈求有个好姻缘,并最终在最近几年商家的助推之下成为中国的情人节。当然,七夕作为情人节的最大bug在于牛郎织女相会的身份——俩人娃都有了,早已不是情人。
考虑到古人的生活状态,前两者作为中国的情人节是非常合理的。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的时令起居礼仪安排都强烈地适应农时。婚丧嫁娶这样的家族大事,一定要在秋天收割完庄稼之后,既有钱又有时间才能办好。婚礼既然定在此时,那么先前的各项准备就要早早进行。元宵节有着一年一度赏花灯的习俗,是难得的灯火通明夜不宵禁的日子,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姑娘小姐们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出来赏灯。有意求偶的男子刚好借此机会寻找有眼缘的女子,借着赏花灯猜灯谜的机会卖弄一下学识跟心仪的姑娘套套近乎。如果郎有情妾有意,那就相约开春踏青时候再见。三月三是白天见面,刚好跟第一次夜晚见面形成互补。所谓一回生二回熟,有了这两次接触,如果彼此感觉不错的话,男方就要到女子家里提亲了。此时距离秋天还有小半年的时间,足够把婚礼准备好。而秋天办完婚礼之后,整个冬天都是农闲的时节,刚好可以给新人充足的时间造人。古人设计的制度,现在想来真的是非常合理。既能保证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数,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完全的盲目,很好地控制了两者的平衡。
讨论中国文化中情人节的日期,还需要参考西方情人节的日期。梦梦姑娘顺带普及了一下西方情人节的来历。说法也有不同的几个,但总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二月十四号实际上是一个叫做华伦天奴的传教士的忌日,所以这天叫做Valentine’s Day。元宵节作为日期上最接近二月十四这天的中国情人节选项,最终被大家排在可能性最高的位置。毕竟,在男欢女爱这种事儿上,古今一也,东西方一也。这里要说句题外话,还是中国传统的情人节好,至少跟死人没什么关系。
其实说了这么多,大家最终也没有考证出中国情人节究竟是哪天。倒是脑洞最大的娟娟问得好:古代中国的情人过节么?是啊,不是说古代也有好多夫妻是洞房之夜才第一次见面的?如果是这样,那他们真的连做情人的那段时光都不曾有过。而那些偷情的情人们,又哪里敢在某个节日里明目张胆地相约而出呢?这样说起来,所谓“情人节”,纯粹就是个舶来品了。
传统也好,舶来品也罢,细究起来这里头的糊涂账可不少。商家倒不管那么多,只要把噱头搞得足足的,哪管他真的还是假的。而时下的青年男女们也不必太在意商家的忽悠,听听梁静茹那句歌词唱得多好:“只要爱对了人,情人节每天都过。”哦,对不起,这首歌叫做《分手快乐》。
欢迎关注公众号“读思之所”,在这里阅读和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