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持阅读、保持高效 ▼
本篇笔记首发于个人阅读分享微信公众号:陈煜笔记
关注我的公众号(陈煜笔记),一起发现更大的世界。
书名:《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索罗斯给开放社会的建言》
作者:索罗斯
作者简介:1930年8月12日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本名捷尔吉·施瓦茨(Gyoumlrgy Schwartz),慈善家,货币投机家,股票投资者。其一生率领的投机资金在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翻江倒海,刮去了许多国家的财富,并在美国以募集大量资金试图阻止乔治·布什的再次当选总统而闻名。代表作品有《金融炼金术》。2015年1月22日,乔治·索罗斯宣布终极退休,以后他不再管理投资,将全力推动慈善事业。
思维是现实的一部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永远和真实的世界不相一致,因为我们本身就是这世界的一部分。
在阅读《这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之前,虽已久仰索罗斯大名,对其人却知之甚少。看作者署名是索罗斯,以为是本金融著作,便拿来读了。读到一半时,才发现这是一本论社会学、国际关系的作品。
据内容推测,本书写作时间距今已有十年之久,书中一些介绍美国及国际关系的内容部分已不再适用,对国际政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用它来分析现状、了解历史。
书中最宝贵的内容是一些分析框架和理论模型,这些内容被当作单独的章节在正文前后分别列出,这也是我这次笔记整理的主要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正文第一章里有预测房地产泡沫:“我相信,我们当前正处在巨大的房地产泡沫之中。泡沫发生的源头要追溯到2001年,当时美联储决意阻止股市进一步下跌,可是却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股市崩盘”。这些预测在本书出版不久后都一一应验。
对图书内容感兴趣的读者,请购买原著。
摘要正文:
一、思维是现实的一部分
思维是现实的一部分。这里的现实,指的是一切真实存在的事物或切实发生的事情。一切有意识的人类,其想法和行为都是现实的一部分。
思维和现实并非彼此独立的实体,两者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我们自身也是某些事物的一部分,所以认为我们能够客观、公正地理解这类事物的看法是不合情理的,但人们却普遍抱有这种看法。
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永远和真实的世界不相一致,因为我们本身就是这世界的一部分。人们便无法对世间万物获得完美的认识。虽然我们无法达到完美,但我们还是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
二、反身性概念
思维是现实的一部分决定了,我们对所处世界的理解天生就是不完美的、易犯错的。
我们试图弄明白自身处境的行为,叫做认知行为,我们试图影响世界的行为叫做参与行为。
这两种行为的作用是相反的,却又相互影响。认知行为旨在提高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理解,而参与行为则旨在影响现实世界。如果两种功能彼此独立运行,从理论上说,它们能够完美达成其目的。
如果说现实是独立给定的,那么我们的观点便能和事实相符应。如果我们是根据知识来作决定的,结果就会符合我们的预期。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我们在认知现实世界的过程中,也参与着现实世界的改变。这两种行为是互相交织、互相影响的,这种互相影响就是“反身性”。
反身情况的特点在于:参与者的观点和真实情况间缺乏对应性。
反身性不仅给参与者的世界观,还给他们面对的现实带来了不确定性因素和不可预测性。意识到这一点相当重要。如果参与者只依靠知识来作决定,那么现实可能会与预期相去甚远。
三、经济和政治中的均衡状态
经济学中的均衡状态,是指上涨和下跌的力量相互抵消、达到均衡,涨跌的概率接近相等。
虽然,主流经济原理是建立在理性行为假设的基础上的,但是人类的反身性决定了,绝对的均衡是不存在的。
在现实中,只会呈现出两种运行状态:接近均衡与远离均衡。
远离均衡状态在金融市场中十分普遍,但并非任何时候都存在。也可以用“远离均衡状态”来描述政治局面以及社会状况。
四、理性的局限性
古典经济理论以理性行为的假设为基础,其出发点是假设完美的认知是真实存在的。倘若要确定供需平衡时的均衡价格,就必须假设所有人都清楚自己的偏好,同时完全知晓自己所面临的机会。明确的预测和解释曾是科学方法的标志。
20世纪初,逻辑实证主义(logical positivism)的哲学思想渐渐在维也纳发展活跃起来。该主义认为,表述非真即假。倘若表述不属于其中任何一个范畴,那么它就没有任何意义。逻辑实证主义者把事实和表述当做不同的实体,认为二者之间唯一的联系就在于真实的表述符合事实,错误的表述则不然。一些国家的法律条文,也是逻辑实证主义的某种衍生。
理性扫除了几百年来的封建迷信,取而代之的是进步的胜利感。人类的认知功能没有极限,但是永远不可能完全理解现实,完全的理性行为是不可企及的。
既然理性行为是不可企及的,那么它为什么对我们的世界观如此重要?答案是:理性行为是一种理想的情境,当中不存在出乎意料的结果。虽然我们无法达到完美的认知,但是知道得越多,我们的境况就越好。而追求知识也一直是人类文明最为显著的特征。
完全否认理性和完全承认理性一样荒谬,真理其实接近于理性,在两个极端之间,现实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我们无法触及。
五、反思理性行为
人类的反身性决定了,认知行为和参与行为的互相影响、互相交织、互相干扰。因此,我们对情境的理解是不完全的,我们的决策也往往事与愿违。
意识到“理性”的局限性,完美认知的不可企及,我们便朝着理解现实又迈进了一步。
六、人类的易犯错的特性
人类对现实的理解是不完全的,这就决定了人类的参与行为易犯错性。
承认自身易犯错的特性有积极的意义。这种认识比起虚无缥缈的完美来得重要。一切不完美的事物均可以被改善,这种改善不仅在我们的思维中,而且在现实中也得到了体现。假如我们的理解是不完全的,那么改善的空间则是无限的。
在人的反身性和易犯错性两个原则基础上,建立起的世界观,是既不完美也不完全的,但却在理解现实和参与现实中对人大有裨益。
七、卡尔·波普的开放社会原则
卡尔·波普的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一书中宣称,纳粹思想声称自己掌握了根本真理,但根本真理无法为人类所掌握,因此纳粹思想是对真理的曲解。所以,只有利用专制的手段才能将它们强加于社会。
通过对比,波普得出了一个不同的社会组织原则,即开放社会(open society)的原则。开放社会原则是以这样一种认识为基础的:根本真理无法被证实。开放社会的概念与民主的概念密切相关,但它属于认识论而非政治范畴。
在美国,民主概念的出现早于开放社会的概念。《宪法》是理性时代的产物,而开放社会则属于易犯错的时代。这一区别也导致了一个有趣的结果:美国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却不完全明白开放社会是怎么一回事。
开放社会属于认识论范畴的事实说明,它既是力量的源泉也是软弱性的源头。开放社会的力量在于,它把易犯错性和反身性的概念联系在了一起,从而避免陷入教条式意识形态的陷阱,并且形成了前后一致的世界观。
开放社会自身也存在着缺陷,整个社会没有统一完整的世界观,会成为动荡的源头。
八、金融市场中的反身性——繁荣、萧条过程
现实的主客观方面之间的某种“短路反应”。它通常表现为实体的价值属性与实体本身之间的循环联系。这种循环联系会导致一种开始时自我强化,最终却自我摧毁的繁荣—萧条过程。
金融市场中,不定时出现的繁荣—萧条周期,就是反身性的一种表现。
反身性对现实生活同样起作用,但它比金融市场中的反身性更加说不清道不明,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反身性无处不在。它不是对常规的偏离,它本身就是常规。
九、认知科学的启示
我们在描述现实时,难免对现实造成歪曲。认知科学的最新发现表明,信息在进入意识之前必须先由大脑进行处理。处理信息大约需要半秒钟,因此我们的意识滞后于现实半秒钟时间。由于滞后的时间过长,意识无法控制人们所有的反应。打网球和拉小提琴的行为不受意识控制,因此网球运动员和小提琴演奏家需要通过刻苦练习提升反射性。
人们在相对近期才发现动物的大脑是能够产生意识的。思维并非独立于躯体之外,相反,它根源于大脑的一些较原始功能。我们通过语言进行辩论就体现了理性与大脑的联系。向上和前进的事物是好的,向下和倒退的事物则是坏的。认知科学早已发现,没有情感也就没有理性。
莱考夫与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合著的书中,两位作者声称,将思维与大脑分离的做法是荒谬的。几个世纪以来,这种谬误一直在误导哲学。尽管它是一种谬误,但它却是创造性的谬误。智力独立于驱体而存在的理念不仅为追求真理打开通途,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不可否认,对现实的扭曲仍是这些成就不可磨灭的印记,同时我们也在承受歪曲事实所产生的后果。
十、创造性谬误
思维和现实的分离称为创造性的谬误。但它不是唯一的创造性谬误,因为类似谬误在历史中俯首皆是。
偏见的集合就是所谓的“文化”。所有的文化都以创造性谬误为基础。它们之所以有创造性,是因为这种谬误不仅能够蓬勃发展,还能赶在缺点被发现之前创造出积极的成就。它们之所以是错误的,原因在于人们对现实的理解天生就是不完全的。
文化千差万别。它们的差别证明了,偏见与其他形式的不完全理解对塑造现实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十一、人的不确定性
反身性为参与者的思维以及他们所参与的情境带来了不确定因素、思维参与者的行为则可能因为自己或别人的想法而受到影响。这就是人的不确定性原则。
人类的不确定性原则阻碍了人类行为的科学研究。在对现实分析时,实际情况可能和期望相差甚远,盛行的观点可能并不适用于实际情况。观念与现实之间,有时候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十二、波普的科学方法论体系
波普构建了一个理想、简练又不失别致的科学方法论体系。体系主要由三个要素和三项活动组成。
三个要素指的是:初始条件、最终条件和普遍有效的归纳或者科学定律。
三项活动则指的是:预测、解释和验证。
当初始条件和科学定律相结合时,人们能够进行预测。当最终条件和这些定律结合时,人们能够提供解释。从这种意义上来说,预测和解释是对称的。这个方法论唯一缺乏的就是对定律的验证。
他断言,科学定律是不能被证实的,只能被证伪。这时验证便派上了用场。我们可以通过一一对比初始条件和最终条件来验证科学定律。如果它们不符合正被验证的科学定律,该定律则被证伪了。
证实与证伪之间不是对称的。预测和解释之间的对称性,以及证实与证伪之间的不对称性是波普体系的两大突出特点。
“科学定律不能被证实”的观点是波普对哲学的最大贡献,它解决了其他方法所不能解决的归纳难题。
波普的理论解决了人们对确定性的需求。在科学定律被证伪之前,我们只能把它们看做暂时可靠的定律。
波普坚持自己所谓的科学方法统一性原则,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标准是一致的。这一点索罗斯不认同,索罗斯认为人的不确定性为社会科学带来了障碍,而且还导致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离。社会现象的研究会遇到自然科学研究中所没有的障碍——人的不确定性原则。因此,对自然科学的盲目模仿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
十三、彻底易犯错性假说
波普说,我们有可能是错的,但索罗斯认为我们一定是错的。索罗斯将这种观点称为彻底易犯错性(radical fallibility)。
索罗斯的依据是:我们能够对现实有一定的领悟,但是我们了解得越多,等待我们理解的事物也越多。面对这个移动的靶位,我们将知识过度延伸到一些不太适用的领域,我们获得的知识也将因此不堪重负。即便是对现实正确的解释也注定会产生曲解。这个观点与彼得原理类似。彼得原理声称,每个有能力的职员都会被提升到更加高级的职位,直到他不能胜任为止。
一个反例足以将一个理论证伪。但彻底易犯错性并非科学理论,它只是一个有待验证的假说。
彻底易犯错性理论对金融市场同样适用。它指向了错误观点在繁荣—萧条过程中的作用。不管它是理论还是机制,它都是我们寻找每种观念之缺陷的指路人。它应当鼓励我们不断完善这些观念,同时阻止我们把任何观点或制度看做永恒正确有效的观念。如果想要理解这个纷繁困扰的世界,我们需要一个自诩为永恒有效的理念框架。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框架注定是扭曲的,是不完整的,因此框架总是需要不断纠正的。
彻底易犯错性和创造性谬误是索罗斯独有的思维方式。它们听上去似乎很消极,但事实并非如此。不完善的事物恰恰是能够被完善的事物,这说明彻底易犯错性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十四、变化的观念
变化是个抽象概念,它总是和不断变化的物质或者易受变化影响的物质联系在一起。物质不能脱离变化而单独存在。世界上唯一真实存在的是兼具变化特性的物质;人类在试图理解这个充满困惑的世界时,把它分成了物质和变化两部分。
针对是否拆开物质的变化属性来思考问题,可以分为两种思维模式。
第一:传统思维模式:认为物质是静止的无变化的,这时思维就只需处理一种情况,即目前存在的情形。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了统一的整体,这种思维方式大大简化了思维的任务,大脑只需处理具体的信息,无须应付抽象思维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状况。
第二:批判性思维模式:意识到自己处在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人们不仅要考虑事物现在的状态,还必须考虑事物过去和将来的状态,所以我们不能只考虑目前的情况,还应着眼于事物的无限发展可能。怎样将可能性缩小到人们能够控制的范围呢?只能依靠归纳法、二分法以及其他抽象方法。在进行归纳时,归纳得到的规律越是普遍,越能将复杂事物简单化。换句话说,除非能够证明它是不可能的,否则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
传统思维模式经不起更加深入的探究。这种思维模式无法建立不同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因为这些关系是能够被证明对错的。
传统思维模式在古代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统治人类的思想。信奉怪力乱神之说无异于承认周遭环境不受我们控制,这种态度对于没有变化的社会来说再合适不过了。由于人们无法改变自己身处的世界,因此他们的任务就是屈服于命运的安排。他们谦卑地接受神灵的统治权威,希望以此安抚众神。探求宇宙的奥妙对人们没有任何好处,即使他们发现了某些现象的原因,这种发现也不会给他们带来实质利益——除非他们就此相信自己有可以改变生存的状态,但这对于人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关于书中对国际形势的讲述在此就不作整理,感兴趣者请购买原书。)
搜索公众号“陈煜笔记”,查看更多内容
关注公众号 | 一起发现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