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不必经历所有的事,你不必遇见所有的人
你从某种渠道看到了某些事情,于是你自动地代入你的生活。你把你接收到的事例,不加分析地代入你自己的思考中。并且由此引发了你的思考逻辑,而且这些逻辑,对你来说,产生的是负面的效果。
但是我想说,你不必经历所有的事,同样地,你不必遇见所有的人。
这句话和“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刚好相反。
我觉得我们每个人的思考,应该是立足在自己实际情况之上的。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各种情况写成一个很长的参数列表,或者建立某种尺度,或者搞出一个数轴,那么你在这个轴上必然会有一个位置。
但是不管你在哪个点,总是会存在处在你上游阶段的人,以及处在你下游阶段的人。这也就是所谓的往上看和往下看。而我始终坚信,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其实是应该先搞清楚自己在哪里,然后再决定往哪儿走。
然而我们在生活中未必就是严格按照数轴的顺序去接触别人,生活必然有一些随机性。所以你在新闻上看到的,你在地铁上看到的,你在一切传播渠道上看到的,如果要映射到数轴上,可能未必就离你很近。也就是说,这些东西也许对你没有可参考性。
但是我们往往很容易太轻易地代入,代入以后就开始作死,一作死就有各种情绪,情绪一上来,该做的事情,就不做了。
如果是这样,我们的思考就会没有根基,我们不知道立足在哪里,往哪里看。就像很多年前的我,看到一群人在挤地铁的时候,其实我并没有注意到,高架桥下还有一帮人,骑车骑得不亦乐乎。
所以在地铁上挤成傻子的事情,可能对我来说,根本不需要遭遇,我要做的只是让我住的地方离公司近点。当这件事情发生以后,我要做的就是,把这省下来的时间用好。于是,我因为这个开始写作,开始有了新的经历。
因此,我不必经历那些曾经让我感觉压抑的场景,我终究还是可以做一些选择的,由于我的选择,才有了今天的自己。
【I】
what:很多事我们其实是不必去经历的,对于生活中的各种情况,我们的思考和行为,应该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之上。
why:很多我们所看到的场景,会不自觉地代入,产生了负面情绪。但稍作分析,会发现这本不必与自己产生关联。
how:
1)收集日常中所见所闻和遇到的情况,整理出来。
2)将每种情况建立尺度,在这个轴中,标出自己所处的位置。
3)往数轴中自己所在的点的左右看,了解上下游的状况。
4)对标想要的方向,分辨输入场景与自己关联的远近,选择有参考性的进行思考和行动。
where:
1)看见某种场景引发情绪时
2)焦虑,与人攀比,盲目跟随时
3)没有自己的方向,做事无从入手时
4)判断不了一件事自己需不需要时
【A1】
知识付费盛行,我需要提升认知,于是报了许多关于思维类的网络课程。看到某个机构的考霸营,里边涉及到关于逻辑链条与语言类考试技巧等。我正在学英语的过程中,也买了英语课,我也学习过写论文和分析哲学,知道论证结构和归纳演绎等,思维模型也在学习中。明知考霸营的内容与时常,是不如专项课程深入的,针对的是考试技巧,术的层面。暂时没有需要各类考试的我,还是买了,觉得有相关,是要知道的。
看了这篇文章,我定位了我想要的能力状况,英语是倾向于阅读与交流顺畅,也就是应用;思维是想达到所见之事条理清楚,以及辨识力判断力等。这与考试技巧是无关的,我已经报了专项的课程,我的学习现状其实是比考霸营所交付的要进阶了。也就是说,我已经处于这门课的上游,我本不必为了同样内容的另一个形式而觉得自己的学习是不够的,不需要买。而我需要关注和寻找的是,比我现在输入的材料更高水平的东西。
【A2】
目标:我准备把最近脑子里遇到的几件事,都按这个格式分析一下,做出确定的选择,不摇摆。尤其是英语。
1)列出不同的学英语的目标的状况,针对不同需求对单项技能(听说读写)的水平列出数轴。
2)标出自己在各个技能轴(听,说,读,写)中的位置。
3)再看看比自己水平高的案例,思考自己想要达成什么方向和地步。
4)每项找相应的材料,不合适现状的就不学了。
5)一天3小时,针对每个单项做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