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只喜欢李宗盛,对罗大佑不怎么感冒。因为人年轻时最关注爱情,而李宗盛写的爱情太细腻、太深刻了;而罗大佑给我的印象是天天穿一身黑,带着墨镜,很阴暗的感觉,也不知道他写过什么歌,但是经常听到他的名字。
我们挑一些李宗盛写的歌,大家就能明白李宗盛为什么被称为大师了。如果有人能写出这其中的任何一首,可能就够吃一辈子的了,而这些对李宗盛来说,只是正常操作。
张艾嘉《爱的代价》; (李宗盛自己也唱过,爱情与成长主题完美的结合)
张国荣《当爱已成往事》;(李宗盛和林忆莲自己也唱过)
辛晓琪《领悟》;
陈淑桦《梦醒时分》;
莫文蔚《阴天》;
赵传《我是一只小小鸟》;
娃娃《飘洋过海来看你》;
林忆莲《为你我受冷风吹》、《夜太黑》、《不必在乎我是谁》、《伤痕》;(可以看出李宗盛有多偏爱林忆莲)
张信哲《爱如潮水》、《别怕我伤心》;
成龙《明明白白我的心》、《真心英雄》;
刘若英《当爱在靠近》;
梁静茹《问》;
李宗盛自己:《凡人歌》、《鬼迷心窍》、《我是真的爱你》、《山丘》、《寂寞难耐》、《阿宗三件事》
我蛮喜欢李宗盛自己唱歌的,比如《阿宗三件事》、《寂寞难耐》、《和自己赛跑的人》都给过我许多鼓励和安慰。
再看罗大佑,这位大师的风格明显不同。你很少能看到罗大佑写细腻的爱情,他的歌即使写爱情,也是意境深远,深刻又好听。
比如最近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的庆典中,你能听到很多人唱他的歌,比如《东方之珠》、《明天会更好》。为什么?还是经典啊。可能你听多了,没什么特别感觉,但是你仔细分析他的歌词,写得真好,曲也好听,难怪长盛不衰。
让海风吹拂了五千年,每一滴泪珠仿佛都说出你的尊严;
让海潮伴我来保佑你,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
---罗大佑《东方之珠》
除了描述香港的定位、香港人情感,他对台湾的定位、台湾人的内心挣扎、彷徨写的更深刻,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听过超越他的歌:《鹿港小镇》、《亚细亚的孤儿》。让我们看看《亚细亚的孤儿》的歌词: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黄色的脸孔有红色的污泥
黑色的眼珠有白色的恐惧
西风在东方唱着悲伤的歌曲
亚细亚的孤儿在风中哭泣
没有人要和你玩平等的游戏
每个人都想要你心爱的玩具
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
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
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
最重要的是他的这类歌,并不是许多地下摇滚乐队的疯狂呐喊,他的曲也同样的好听、出类拔萃。
写儿童成长、少年初恋的:
《童年》、《光阴的故事》、《未来的主人翁》。
其中,《未来的主人翁》是1983年写的:别以为我们的孩子们太小/他们什么都不懂/我听到无言的抗议在他们悄悄的睡梦中/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我们不要被你们的发明变成电脑儿童。 年轻时根本听不懂罗大佑在唱什么,现在有了女儿,再听这首歌,感觉是“振聋发聩”。我不要我的女儿生活在被科学污染的天空下,我不要她变成电脑儿童。
写爱情的:
陈淑桦《滚滚红尘》, 邓丽君《爱的箴言》、张学友《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恋曲1980》、《恋曲1990》、《恋曲2000》。
即使是写爱情的歌,你很少能听到卿卿我我,无病呻吟,表面是写爱情,其实写人性,让你总能感悟出许多东西。
写人生、心理探索、成长的:
凤飞飞《追梦人》 、潘月云《野百合也有春天》、张艾嘉《你的样子》。
这些你既可以理解为爱情,也可以理解是写是人生,写社会。罗大佑的歌词写法独树一帜,就是长!非常长!比如《追梦人》的歌词:
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让它牵引你的梦
不知不觉这城市的历史已记取了你的笑容
红红心中蓝蓝的天是个生命的开始
春雨不眠隔夜的你曾空独眠的日子
高晓松曾说,罗大佑的创作手法影响了无数的音乐人,他的长歌词写法也深深影响了高晓松。
两位大师,风格不同,但都是华语流行音乐中的大师,甚至是大师中的大师。每一个成名者都有他的过人之处,无论他的名声是好是坏。
通过这两个人的对比,让我现在深刻体会到:即使你不喜欢那个人,在你没有充分了解他之前,也不要轻易、武断地全盘否定那个人。这其实是一种很幼稚、很不成熟的行为。青春期、叛逆期的年轻人特别喜欢对别人下武断评论。比如,我上初中时,就认为袁世凯这个人是个草包、暴发户。为什么?因为别人告诉我的,我也没有了解过他。长大了,看了他的生平,才知道他居然写过不少诗,单从他的诗来看,我肯定他不是个草包,因为这些诗的水准,给我100年,我也写不出来。至于他复辟当皇帝,那时另外的事情,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某些错事就否定别人的全部,这不是小平同志教导我们的“实事求是”。
摘录两首袁世凯的诗,你觉得怎么样:
昨夜听春雨,披蓑踏翠苔
人来花已谢,借问为谁开
--《雨后游园·昨夜听春雨》
落花窗外舞,疑是雪飞时
刚欲呼童扫,风来去不知
--《落花·落花窗外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