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我要戒酒了,就是想找点事儿干,要不然也活得太失败了。”
“咋的,你还想赢得人生啊?”
“至少可以输得慢一点吧。”
《白日焰火》当时在几个月内的遭遇可谓跌宕起伏。先是在柏林电影节拿走了金熊奖和最佳男演员,收到专业媒体赞誉的同时却没能在国内宣传跟上。在片方纠结宣传重点如何设置的时候,网上又提前流出了柏林版和公映版的下载,这让《白日焰火》的处境更加不被人看好。所幸,凭借着上映后的口碑,最终的票房皆大欢喜。
现在看来,当时关于如何定位《白日焰火》的问题已经无关紧要,按照导演刁亦男的说法“希望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从获奖和票房开来,他已经做到了。《白日焰火》被人贴上的各种标签也正是印证了它在风格上多样化,关于它致敬黑色电影成为了讨论的焦点。
对普通观众来说“黑色电影”这个概念比较陌生,它只是一种风格而非明确的类型片。在《白日焰火》里张自力在生活中失败的“侦探形象”、心事重重的女性犯罪者吴志贞、关于性的压抑和变态、难以界定善恶的所有角色,大段处于的夜间场景和阴沉天气,配以大胆构图带来的张力,在哈尔滨这个冬天冰冻的城市里,加强了电影绝望的氛围。
虽然没有传统印象中“黑色电影”对于人物塑造时的表现主义用光,把角色置于黑色或阴影之中。但无疑在主题和风格上,《白日焰火》走的仍是黑色电影的路子,通过这些元素的表达,将角色的善恶模糊,比起确定性带来的稳定感,这种处于迷雾之中的价值观和社会道德需要观众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解读,让人们在走出影院后也能对一些影片中故意隐去或是留白的部分,进行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这次重看我选择了柏林版,离在影院看《白日焰火》已经过去太久,比较不出有哪些删减改动的地方,只记得在结尾时,公映版里给出了放焰火的是张自力的镜头,而在柏林版里只有消防队的云梯随着镜头向上移动,就转入了片尾字幕。这处改动或许是为了照顾影院里有些不注意细节的观众吧,因为在之前的对话里,已经在对话里提到要“控制放烟花的醉鬼”,这个醉鬼显然是那个丢了生活乐趣的张自力。
焰火在白天绽放,除了发泄式的报复之外,更多的是承载了无奈和痛苦,对生活了无期待的无力感。在全片偏向黑白阴冷的色调中,即使焰火也只是缺乏色彩的光亮,带来的只有升起的一阵烟,很快就会飘散消失,就像张自力刚刚找到的生活目标,却发现最终是一无所获。
影片里出现的几处长镜头,有着各自含义,帮助导演塑造了人物形象和环境氛围。
在理发店里审讯犯罪嫌疑人的段落,侧面45度的全景帮助展现整体环境,红黄色构成的环境是影片里少有的几处有明艳色彩的画面,左轻右重的构图呈现出两方力量的强弱,原本在一面倒的情况下,情节平缓过度突然被衣服里掉出来的枪打破,右边警察角色倒地平衡了画面,张自力突然成为唯一站立的人,急促的呼吸和颤抖的全身,表现出一个平凡警察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的手足无措。
从隧道完成的1999到2004的时间过度,第一人称视角从黄色灯光下驶入白色雪地里,镜头关注到躺在路边的人和摩托,接着观众跟随镜头完成180度类似车辆掉头的转换,变为一辆小摩托从左侧进入画面,停在倒地的人旁边。醉倒不能自控的张自力嘴里嘟囔的脏话,帮助观众完成了对于这五年来他生活的补充。
在张自力第一次约吴志贞滑野冰的段落,吴志贞面无表情、机械的划着,音乐的节奏伴随着身体摇晃,慢慢的滑出人群,侧后的张自力一边观察一边紧跟。两人一前一后,保持着距离,从灯光下一路滑进黑暗,远离人群,只有黑暗中远处高楼的灯光映照出两个人的身影。此时没有对白的干扰,观众却能感觉到黑暗中隐藏的诱惑和危险。
当时就有人说这部电影在悬疑和推理上表现比较弱,如果拿侦探小说来比喻的话,《白日焰火》是一部社会派作品,它的主要方向是对人的描绘与剖析,以及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影片的前半段就基本交代的凶手,剩下的就是对动机的探索。究竟吴志贞是一个受害者,还是暗中计划一切的蛇蝎女;梁志军是疯狂的监视者,还是为爱人牺牲的丈夫;张自力是坚持正义又有智慧的“侦探角色”,还是一个好色又自甘堕落的告密者。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解读,但结果已经不会改变,吴志贞被抓、梁志军被击毙,张自力还是回到自己每日必醉的生活。
就像黑夜里在摩天轮里看出去,满世界的黑暗中唯一闪着光亮的“白日焰火”夜总会。张自力在庆功酒会后来到歌舞厅癫狂的旋转和乱舞,他知道自己又失去了目标,又将终日面对枯燥的生活。对在楼顶上肆意放着焰火的他来说,这一幕的悲剧仿佛是命中注定,无力抵抗,“面对人生输得慢一点”,大概只是自我激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