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就知道萧红,却是在近期才开始想要完整地读她的作品。也是忽然地想起她,忽然的有了想要了解她的冲动。
因为之前是在市图书馆借阅,小城市图书馆书籍有限,所以以前很多想读的书不能立即读到,或者没有。而彼时我已经有了kindle,所以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便顺手查找了萧红的几部作品。第一部读的便是她的《生死场》,因为名字的震撼而好奇,读完更是不解饥渴般一发不可收拾地读完了《呼兰河传》。而《旷野的呼喊》则是在读完《呼兰河传》后就特别想立即就看的一本书。
恰巧那时kindle被借走,阅读计划暂时被搁置,一直等待了一个多月,实在心痒难耐,于是便拿回了kindle,开始嗜血如命般地读《旷野的呼喊》。也许正是因为搁置了一个多月,通过前两部作品,对萧红已有了大致了解,对她的作品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并没有像最初读《生死场》那般,对故事情节盲目担忧揣测,对故事内容感到惊讶震撼,忽而平静,忽而难过落泪……这一次安安静静地跟着萧红,走进她的作品,去感受那发自内心深处的呼喊。
其实初读,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非要读这一部,还有其它作品像《夜》、《桥》、《小城三月》等等,但是偏偏选了这一部。可能因为萧红,也可能只因为这个名字,旷野的呼喊。很好奇,到底在萧红的笔下,这旷野,是怎样一幅场景,这呼喊,又是什么样一种声音。好像只听了这名字,心就被扯紧了一般,撕心地呼喊着什么,让你忍不住地想去读,想去看,想去找寻。(就犹如她的眼神一般,那是怎样一种眼神啊)
读《桥》,结局是我怎么也想不到的。那隔着桥的呼喊,仿佛要把人心都撕碎了似的……
“黄良子,黄良子……孩子哭了!”
“黄良子,孩子要吃奶了!黄良子……黄良……子。”
“黄……良子,黄……良……子……"
在主人家和自己家之间,在主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之间,黄良子就这样隔着一座桥来回地穿梭着。虽然是隔着一座桥,百八十步的距离,黄良子却要绕出一里多地去。这桥好像缩短了黄良子的生命,这喊声也常常使黄良子分不清了桥东和桥西,只这样听着喊声来回地跑着。这样的生活持续到黄良子自家的孩子也能跑路了,可是上天却没能眷顾这个家庭,主人和自家的差距,使得小小的孩子也不得不被拦在桥东,终有一天,她的孩子落水了,她哭了,从此这桥上再也听不见了这呼喊……
读《山下》,小小的林姑娘和她母亲相伴生活,虽清苦,却也是快乐的。后来林姑娘因着给下江人做些杂活,每天吃着白米饭,现成的菜和汤,一个月还有四块的工钱,时而先生还给买个帽子鞋子做件衣服,林姑娘也是在家和主人家之间来回地跑着,随时候着先生的呼喊,或者干脆自己跑去问有没有事做……可是这样幸福的日子并没有多久,因着降工资的事,林姑娘的妈妈思量来思量去,最终还是决定去找下江人说个明白。于是林姑娘丢了这份工作,生活又回到了原点,短暂的幸福变成了泡影。林姑娘再次病倒了,也是那时候,大家都说林姑娘变成大人了……
《黄河》,阎胡子和那当兵的叙着话,说着赵城,说着过去,说着打仗……直到当兵的要走去追赶部队,阎胡子想要当兵的给家里带个信,可有说不出口,一次又一次,最终只化一句“我问你,是不是中国这回打胜仗,老百姓就得日子过吗?”
“是的,我们这回必胜……老百姓一定有好日子过的。”
这呼喊声,喊出了多少老百姓对于这战争的忧思,又表述了多少人的期盼,同样又表达了多少人的坚定!
旷野的呼喊,真真正正地来自旷野上的呼喊,陈公公对他儿子的呼喊,担心着儿子偷偷地当了义勇军,当得知偷偷跑出去的儿子给日本人修了铁道,反而有钱赚时,陈公公悬着的心又放了下来,感叹着儿子长大了。然而当噩耗传来,得知儿子因为弄翻了日本人的火车被捕时,陈公公再也安不下心了,向着儿子的方向去寻儿子。陈姑妈在家呼喊着陈公公,陈公公在旷野呼喊着儿子……
《后花园》,磨倌冯二成子被邻家女儿的笑声吸引着,害了相思苦,直到邻家女儿出嫁,后来他亲自送走了邻家老太去远方乡下看她的女儿,冯二成子失魂落魄地回来,没有心思工作的他,走到街上荡了半夜,去老王那里歇脚,最终他在这夜和老王结了婚了。但是苦命人的命运并没有因此而有改变。他有了小孩了,过了两年,孩子的妈妈死了,不久,那孩子也死了,后花园的园主也死了,最终的最终只剩了冯二成子仍旧在那磨房里平平静静地活着,看那后花园四季地更替。
《小城三月》,可爱美丽的翠姨,终因着订婚娶亲而葬送了年轻的生命。纳闷着究竟因着怎样的关系而致如此年轻的生命死去了,为什么会死……
这本书不再同《生死场》亦或《呼兰河传》一样,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共通点,首先给你一种希望,觉得一切都在变得美好,会有一个美丽结局,结果读着读着,一种揪心的难过就会袭来,说不出的忧郁与感伤。就像含苞的玫瑰,刚遇见雨露,初绽花蕾,就凋零了。是惋惜,是悲叹,是无奈,还是同情……也许都有吧。
这是对老百姓所受苦难的一种控诉,又何尝不是对自己所经历的苦难的控诉呢?看到故事中每一个结局时,都忍不住想起萧红所经受的那些苦难,想着也许那时的萧红也是发自心底地呼喊着,可是却毫无回应,甚至被吹散风中,不被任何人听到。那种发自心底里对命运的呼喊与被风吹散的无奈,又何尝不是对她自己的真实写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