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一腔碧血仗倚天,江湖唯我能笑傲;
无人不冤,有情皆孽,半世白马逐鹿鼎,书剑谁与说恩仇?
--敬挽金庸先生
(这一篇是官方式的、冷静的、平和的,接下来再写个人化的、带感情的。虽然晚了两天,但还是要写的。)
金庸先生笔下小说近千万字,纪念他的文字恐怕也能写出这么多来。
看过一则逸事:为纪念爱迪生,美国拟停电一小时,后来发现根本无法做到,因为世界已经无法承受停电一分钟
这是对爱迪生的最好纪念。
金庸创造的世界已由虚构转为现实。无数电影、电视、歌曲、建筑、菜品、文章,已经令他在世上无处不在。不用正式纪念,他已经不朽了。
我不谈纪念,以十句武侠影视剧歌词献给金庸,也献给金庸和武侠带给我们的青葱岁月。
一、让青春吹动了你的长发,让它牵引你的梦(91版雪山飞狐“追梦人”)
这是罗大佑为纪念三毛改写的歌曲,充满怀念味道。年轻时只觉好听,但听不出味道。人到中年,听得出沧桑深情。
遇到武侠与金庸,可能都是不经意的事。我初读金庸,不是小说,而是发哥演令狐冲那版电视剧的剧情介绍,刚好是开始的“灭门”。于是惊叹有这么好的故事,于是打开了一扇门。
少年人也读金庸,未必读得懂;中年人也读金庸,未必读得激动;老年人也读金庸,未必读得感动。只有青年,在他们的青春岁月时,遇到了书写青春的文字,可以读出情怀。
金庸笔下有各色人等,但主人公须是青少年,这是为什么江南的“此间的少年”如此打动人心。
我们看金庸,并非无聊,并非看中了故事的曲折,而因我们有情怀!
二、红尘多可笑(93版东方不败风云再起“笑红尘”)
我曾写过“茫茫小千红尘客,芥子中翻无数波”。人生在天地间,不过是宇宙万物中的芥子微尘。但每个人的人生又是一部大书。
回首往事,少有人不叹息人生如梦,今日的现实与少年的梦想少有一致。
金庸少年时梦想是做外 交官,但造化弄人,做了记者,更“南来白手少年行”,到了战后香 港。在因缘际会中,原属副业的武侠小说成就他一生大名。
若干年后,也许没人记得海宁查家的查良镛、创立明报的查良镛、基本 法草委的查良镛、剑桥的博士查良镛,但一定有人记得写下无数江湖儿女传奇的武侠小说作家金庸。
对这弄人红尘,我们只能付之一笑。
三、什么时候,天地变成江湖(93版莲花争霸“江湖路”)
金庸写下“书剑江山”这个名字时,肯定没想到笔下的江湖会庞大到什么地步。
他以十五部书、三十六册、近千万字缔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瑰丽奇炫的江湖。这个江湖中应有尽有,武功、门派、恩怨、故事、爱情、历史,甚至诗词、典故、烹饪、天文、地理、易经、八卦。
无论你在世间碰到什么事,总能在金书中找到对应情节。陈寅恪先生说:读史早知今日事。读金书亦然。金庸小说读通了,世事洞明、人情练达,都有了。
世上有四类事物:自然中存在的,如山水;人类创造的,如楼宇;人类虚构的,如小说;人类虚构又转为现实的,如根据小说创造出的山水楼宇人物。
金庸笔下,把天地变成江湖,把江湖写成天地,将第四类事物做到了极致。
四、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90版笑傲江湖“沧海一声笑”)
这么多武侠影视剧歌曲,我以“沧海一声笑”为第一
这首歌最好地传递出笑傲江湖那追求自由的意境,词曲沧桑旷达,颇有古意。据说黄霑写了几稿都不满意,后来灵机一动,将宫商角徵羽五音倒过来,大道至简,遂成佳作。
金庸到香港后在《大公报》当记者、当编辑,后来也当编剧,虽然也不错,但不过平平。直到他1959年扯旗单干,自己创立《明报》,才真是趁风弄潮,开拓天地。
都说《明报》成功靠金庸两支笔,一支写社评,一支写武侠。两者其实是一回事,就是他始终坚持文人办报的特质,写社评、写武侠都是表象,追求正义、理性、公正是背后一以贯之的思路。
直到今天,《明报》社论在港报中仍独树一帜,最有文人气息。《明报》读者最关心的三个版是港闻、大陆和国际版,与别的报纸读者关心马经、娱乐、社会啥的区别很大。
作为知识分子,他像笔下的郭靖、萧峰、张无忌、令狐冲、甚至韦小宝一样,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他被左派称为“豺狼镛”,列为必杀者第二名(第一名被当街浇汽油烧死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参与香 港回归工作,又被右 派批评过于“亲 共”。但他的立场不会因左或右的批评改变。
他以一支笔闯荡江湖,任潮来潮往、潮起潮落,数十年间保持着知识分子和文人的理想。
五、谁与我生死与共(94版倚天屠龙记“刀剑如梦”)
金庸两种情写得最好:友情与爱情。
他笔下有胡苗的惺惺相惜,有郭靖拖雷的总角之交,有武当七侠的同门之义,有萧虚段三人肝胆相照,林林总总。
但现实总是不如理想。我们穷尽一生可能也未必找到一个肝胆知己。金庸似乎也没有。他一生朋友很多、熟人更多,在香 港号称“四大才子”,但没听说他与谁是莫逆之交。
与他曾经共事、一同开创新武侠的梁羽生关系很好,但有些同行冤家的味道,而且二人政治立场愈行愈远;与他一同办报的沈宝新算很亲密了,但朋友共事涉及钱财也就难交心到哪里去;与他同为作家的倪匡关系还不错,替他代笔过“天龙八部”,但倪匡与古龙关系似乎也很好。
还有很多人跟他关系都不错,但似乎找不出一个传说中羊左、廉蔺、俞钟这样交情的人来。
这也难怪,我们都是凡人,不可能生活在童话中。他是文人,也是商人,在社会中四面结纳、八方交往,只有一个生死之交不符合现实情况。
有人与他生与共,大约没有死与共。
六、唯有与你同行,才能把梦追寻(91版雪山飞狐“雪中情”)
金庸一个情字打遍天下。武侠几大家可能各有所长,但说起情字还是金老写得最丰富。我孤陋,实在想不出还有哪一种男女之情没写过。
两情相悦、一厢情愿、一男多女、一女多男,酸甜苦辣咸各种恋都有。
我不擅写情,就不浪费笔墨了。反正看过金庸的都知道,别人是有武有侠就不错了,他是有武有侠有情。
至于金老本人,都说他梦中情人是夏梦。夏梦已先他而去了,在世上他恐怕没什么希望同行的人了。
七、今早的容颜老于昨晚(94版倚天屠龙记“两两相忘”)
金老笔下那么多令人羡慕的神仙伴侣--郭黄、杨龙、张赵、冲盈,但他自己的婚姻爱情也落入俗套了。
他第一任夫人杜冶芬长得漂亮,忍受不了跟他在香 港默默无闻又孤独寂寞,于是弃他而去。
第二任夫人朱玫也是记者出身,跟他一起办《明报》,堪称江湖上一对侠侣,打下如许江山。网上没找到朱玫的照片,但至少也是中人之姿吧。
但他未能免俗地爱上年轻漂亮的第三任夫人林乐怡。
三个人中,自然对朱玫最不公平。他与杜冶芬是贫贱夫妻百事哀,与朱玫则是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名将白头倒也还好,威风犹在。廉颇虽老,尚能饭斗米肉十斤,上马提枪,以示能战。但美人白头,当真是世上最无可奈何之事。
《明报》办成功了,他正当鼎盛富贵之时,朱玫却不知何时也老了。有两个故事网上就能看到:一是他与朱玫工作后休息只买一杯咖啡,二是他们收工回家要等别人共搭小轮过海,无非都为省钱。
世上最易动人心的是美色与金钱,最不可靠的也是容颜与钱财。钱易聚也易散,美人容颜一去不复返。
就连黄蓉这样的女子,读者也不能忍受她的中年。故黄蓉之后,再也没有少女变老的余地。除了九难、何铁手这样的配角惊鸿一瞥现身外,所有美人都留在青春年少时,以免容颜老去,两相失望。
金庸想起朱玫,也许有愧疚之意,但让他再活一次,恐怕仍是同样变心。人不能突破自身困境,他也不例外。
八、谁负谁胜出天知晓(90版笑傲江湖“沧海一声笑”)
重复一遍,我认为“沧海一声笑”是最好的金庸武侠歌曲,没有之一。故选其两句。
《明报》是金庸一生心血所系,其大半世功业都在《明报》。他有商人才能,故能把《明报》办得成功;但他更是书生本色,故能把《明报》办得尤其成功。
我在“把那悲伤留给读者”中写了,他笔下小说其实都是悲剧结尾。他的《明报》也不例外。一个办了几十年的报纸,就像自己的baby一样,最终也无可例外地要卖给他人。
这个接班人不好找,比那些大门大派的掌门找接班人更难。他没有弟子,只能从外面选人。千挑万选择找了于品海,谁知没多久,于品海转手将《明报》卖掉。毕竟,他还是书生,选不准人。
《明报》与他,只剩下一点精神上的纽带。
世事无常,多少高手大家,经过千辛万苦,历经算计安排,以为留下金城汤池、铁打江山,但瞬间都成泡影云烟。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算很长时间了,更多的是转瞬之间。
始皇以为万世,实际只有两世。东方教主与任教主都要千秋万载、一统江湖,但转瞬即亡。起朱楼、宴宾客、楼塌了,胜负不过在翻覆之间。
像范蠡那样,今日成功,明日飘身远走,才是人生赢家。执著权位名利不放,又能如何呢?
在命运面前,我们都是弱者,再多的绸缪也不济事。这也是金庸小说告诉我们的重要道理。
九、笑你我枉花光心计,爱竞逐镜花那美丽(97版天龙八部“难念的经”)
大陆最好金书版本是1994年三联版,那时的金庸小说已摆脱地摊文学、诲淫诲盗等不雅称号,开始入选中学课外读本。此后大陆以陈墨、孔庆东等为代表的各种金庸解读蜂起,大陆新武侠等一批武侠杂志兴起又衰落。
他的武侠进入大陆时,他已隐退江湖多年。其实,他用了十年时间修订所有小说后就投身政治了。
文人大多有济世情怀,当时又赶上中英谈 判,香 港前途世人瞩目。作为香 港名流、文士、报人,他做基本法草委,获得大紫荆勋衔,富贵荣华,什么都有了。
但老人家似乎还不满足,以一元钱将笑傲版权卖给央 视,远赴英伦读硕博,上华山论剑,把他西湖边上的云松书舍捐出去,直到2016年起诉江南“此间的少年”侵权。
他退出江湖,但仍热衷于红尘。有些事,我觉得他可做可不做,比如去剑桥读什么唐代皇位继承制度,和步非烟也要论战一回。
我以为,这些年来,他离笔下的世界越来越远,离他晚年学佛也相去甚远。他的陈家洛、袁承志、杨过、令狐冲、狄云、甚至韦小宝,不管功成不成,都是飘然远走,留下传说无数。
而他是已有传说无数,却自己把这些传说变成一个个庸俗的故事。
他说过,最钦佩的古人是范蠡、今人是吴清源,但他比范蠡和吴清源的境界还差一大截。
我有点替他惋惜。看来世事繁华、红尘万丈,纵如镜花水月,毕竟成空,也让人痴迷难舍。
金庸也不能例外。
十、在世间,自有山比此山更高(83版射雕“世间始终你好”)
在“金庸江湖网”的微信公号上,有一句口号:江湖不小,金庸不老。
金庸已是传奇,也无法超越。就算时代滚滚向前,以后出现比他更了得的武侠作家,也未必算得上超越。
如同以前出过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江湖中惊为天人。后来出了金庸,也未必说金庸一定超越还珠,时代不同了。
今天是武侠衰落的年代,也是阅读衰落的年代,更是文字衰落的年代。但我相信,武侠不死,阅读不死,文字不死。
世间永远有金庸,世间也一定会有人超越金庸,自有山比此山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