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后,跟同事在球室打球。四个人轮流,其中一个说要早走,她接二连三的打了八局走人。还剩三人轮流,我和其中一人在对打,其中一人休息。片刻,休息的人说要走。我立刻大声说:“捡完球再走”。要走的人楞了片刻开始捡球,但嘴上却不情愿的嘟囔:“你刚才在场下闲着的时候为什么不捡?”。于是,你一言,我一语相互攻击起来,终于同事气呼呼的甩手离开了。我也发现自己也已经是情绪满怀,无法再静心打球。
这两年一直在学习心理学,知道来了情绪要学会与情绪共处,慢慢平复情绪,然后内观:情绪来自哪里呢?整个晚上就被这个问题困扰着。
回想着与同事争执的过程,慢慢理清了情绪的来源。我与同事本是好友,可是近两年来却陷入了交往危机。总是不自觉的碰触对方的界限,引起情绪的争吵,然后和解。循环往复,好像随着我们生理情绪的波动,形成了规律和模式,每次都是争吵、道歉、和好。终于在我们最近一次大爆发中,我们彼此冲动的喊出“结束!”。
结束一种习惯,结束一种相处的模式真的是一种痛苦。多少次想再次道歉,相互原谅,回到以前,但是想起以前彼此难以改变的相处模式,每一次争吵都是受伤的,表面和好了却合不上内心的伤口。终归是彼此的个性差异太大,走得近了,就容易触碰界限,而彼此对越界又是那么敏感和不可接纳。总是彼此相约改正,总是旧戏重演。终于是不堪重负的“结束”。
细想,当时她说想走时,我的心里是涌过瞬间的情绪的,那个情绪应该是:不希望她走。觉得她应该再打一会儿球,跟我们一块儿走。带着“应该”这个情绪,嘴上说出的话就语气冲,像在命令,而这是她以往最反感的。我们的情绪都不是因为“捡球”这件事。我因为有了不希望她走的“应该”情绪而说出让她“捡球”这件事来挽留她,而她不是反感“捡球”这件事,而是反感了我命令的语气中的“应该”的情绪。
想想过往我们的相处模式大体如此。每每希望她陪伴的时候,总要找一件事作为理由留住她,又希望她能体察到我的心意。而她从来不愿意接受我带着某种“应该”的情绪或目的的邀请或是“命令”,觉得那是一种自由的被限制。
我是一个常常用情绪来表达感情的人,往往忽略了界限,而她是一个不善于主动表达感情的理性者,距离就是界限。常常的不合拍可想而知。而我们却又是互相欣赏的朋友。欣赏的也许正是自己缺失的吧。
我们的相处模式是清楚的,可是我的情绪却往往不请自来,无需酝酿。我曾一度恐惧了我的情绪,也恐惧了她对我的情绪的反应。
我知道,我的情绪来自我们熟悉的相处模式。有人说,与人相处无非三种关系:接纳、改变、离开。没有条件的接纳对方,没有条件你就不会有强烈的需要情绪。接纳不了就会难受,总是难受就得改变,改变了自己就会改变了关系。对方也会因为你的改变而改变。而改变却是需要离开熟悉接纳陌生的痛苦过程,没有痛苦就没有改变。熟悉的模式常常拉着你后退,不肯放过你。特别是那些熟悉的情绪。一个能掌控情绪的人才是一个高情商的人。最终的无奈是离开,谁都只是谁生命里的过客,而这过客是来教会你成长的。
情绪那么喜欢从熟悉的模式里不请自来,要怎样才能控制那种熟悉呢?这也许是我今后多年要做的功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