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微博、QQ空间、还有简书无处不存在醇厚浓密的鸡汤文,这种鸡汤文所占的比例已经很是庞大了,但还呈持续上升的趋势,可以说是泛滥日盛。
这种鸡汤文或短或长,或一篇文章叙述一个道理,或者十几个哲理汇编一个小文。总之,有职场、有人生、有温情、有辛辣,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鸡汤文的内容多以说教为主,有心人也许可以从中汲取一些精华,并学以致用,着实也是有益的,但绝大多数读者多是粗粗浏览,一边还念叨写的太好了,太有道理了,可另一边却早己忘的一干而净,更别说照着上面去做了。
其实,在过去,情绪的释放和化解都是靠向亲人或长辈倾诉衷肠,让亲人和长辈来给我们的人生指点迷津,来化解人生坎坷之路所带来的烦恼。在这信息化如此发达的时代,这一切都被网络鸡汤给取代了。并且这些信息以填鸭般灌入我们脑中,也不管我们是否有真的需求。
然而,在过去那种知识信息匮乏的年代,每个人所见所闻绝没有现在这般多,可是并不能说现在的我们比过去的人们更能处理好纷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以及更能勇敢、体面、幸福的活着。也许我们懂得越多,活的越狼狈。
老子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法典越完备,说明这个国家的道德水平越低下,风气也是日薄西山。这也是侧面验证了社会上鸡汤越多,我们的人心更加浮躁不安。
鸡汤虽好,可不要贪杯哦。再多的鸡汤也只能暂时性的改善和缓解,并不能对我们的一生起到全面的指示和引导。
其实它只能当作下午茶般给我们以身心的宽慰,唯有正餐--“致良知”,才能真正抚慰我们浮躁不安的心灵,引导迷路的人们走向正途。
《孟子》的《告子章句上》原文: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良知就是以上四心:恻隐心、羞恶心,恭敬心,是非心,良知是我们一生下来就具备的,人人具有,个个自足,它是我们人类的本体意识,是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根本。如果良知泯灭,人与动物何异?
有一个良知的小故事是这样讲的:一日一群盗贼去偷一个大户,可是恰巧偷的是大儒王守仁府邸,由于王家大宅守卫森严,还没下手就给家丁逮住送与王守仁处,盗贼一看是儒学大师王守仁,于是便问道:“您说人人都有良知,您倒说说看,我们盗贼也有吗?”阳明先生肯定地回答:“有。”盗贼说:“请证明给我们看。”阳明先生说:“只要你照我说的去做,我就能证明给你们看。”于是,王阳明让他们一层层脱掉外衣、内衣,最后剩下一条内裤。阳明先生说:“脱!”盗贼喊道:“这个再不能脱!”阳明先生笑着说:“你看,这就是你们的知耻良知。”
盗贼都有羞耻之心,可况我们常人乎,良知是无人不有的。可是有时候被蒙蔽了吧。
《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这就是良知的出处,但是有了良知,我们要经世致学,《大学》中就有“致知在格物”语。把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则万事循天理,事事物物皆能和谐通达。
王阳明把致良知作为他心学的主旨之一,可谓是如此的看重。并且他把致良知做为他一生的指明灯,在人生的航行路上拔开迷茫的浓雾,创下一个又一个的奇迹,堪为一代圣人。
而世人为什么浑浑噩噩,抱怨重重?社会为何世风日下、道德沦丧?以物质金钱作为人生的根本追求,难免心灵空虚、人生迷茫。当金钱物质没能满足我们日益增长的欲望时,于是乎不满、不安接踵而至。
鸡汤好比我们疼痛吃的止痛药,当下可能舒畅了,可是总归“西药”治标不治本,唯有致以良知的“中药”才能全身心的治愈我们落暮孤独的心灵。仅有此法,别无其他。
良知本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内在武器,可是人们却去向外求鸡汤,真是本末倒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