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燃烧:日本动漫与战后左翼运动》|谁的青春不燃烧(5/7))


个人转变与社会影响

作者列举了很多动画导演的经历和相应的作品,并进行深入分析来说明青年运动,战后日本的社会与经济环境是如何影响创作者的创作思想与风格。例如著名的反战思想的宫崎骏,他的作品常常被人们称为“童话”,其中的角色真诚质朴,人类回归自然和本元。但在这表象背后,是浓厚的昭和气息,战后反思和反战思想。宫崎骏见证了战时人们受到的宣传,也见识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这些都体现在了他的作品之中。

宫崎骏在第一次安保斗争的时候在上大学,他也对这场运动有所参与,之后进入东映的他还参与了东映的工运。在东映,他与高畑勋相遇,直到2015年,他们还在反对废除宪法九条。“我们都曾竭尽全力在那个时代活过”,在高畑勋的追悼会上宫崎骏这样说道。

富野由悠季当时站在体制一边,他是日大官方的学生会的成员,负责的业务和社会人差不多,在组织严密的学生会待过的这段经历让他明白,体制是全学连那种水平的东西没法搞垮的。但是过于繁琐的体制也让他感到厌烦,最后还是从学生会急流勇退。

安彦良和在占领安田讲堂的时候在青森读大学,没有参加这次运动。他的朋友之后被捕,他一度感觉非常歉疚,但之后运动余波来到了他所在的弘前大学,没有直接参与运动的安彦良和却也因为人望获罪,被大学退学的他走上了社会。

川口开治每天穿过人潮汹涌,学生蜂起的明治大学的道路,去漫画研究会画画。上到他上大学的1970年,左翼运动已经退潮。

大友克洋在《阿基拉》中描绘的2020奥运,充满了60年代社会躁动的风情。

社会运动与动漫的交织

分析了社会运动,如学生抗议和工人阶级斗争,如何在动漫作品中得到反映。京都动画2012年的《冰菓》就抒发了作者对于60年代学运运动牺牲者的同情,而高达最新作《闪光的哈撒韦》则翻拍自富野1999年的同名小说,其中蕴含着他对于上世纪左翼运动过程的映射与个人的反思。在《冰菓》中出现了主角折木奉太郎等人为解开千反田的一个童年谜团,对全共斗时期的一桩校园往事进行调查的情节,故事通过一种隐晦的手法让故事里生活在现代“日常环境”的角色与过往历史当中的“非日常”事件彼此互动,从一种贴近日常生活的视角对那段历史当中的混乱现象与群体内部的冷漠进行了批判。

读后感

这本书是研究了日本动漫文化的发展以及它与战后左翼运动的复杂关系。通过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入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动漫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的多维价值。书中不仅关注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和技术性,还涉及了动漫与社会政治议题的互动,为理解动漫在当代日本乃至全球文化中的地位提供了独特的意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