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研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许多求助者经过几次交流后,会希望和我成为朋友。但这样的要求一律被我拒绝。这会让他们特别不理解。
“我们为什么不能做朋友呢?”
场景1.珊珊到底丑不丑
在孩子幼儿园的家长微信群里,珊珊的爸爸妈妈最爱分享。有一次,珊珊的视频刚分享出来,群友小芬私聊我了。
“这孩子这么丑,还敢发出来,我晕!!”
“丑咋了,丑就没有资格分享了吗?马云不是也很丑吗,你咋不吐槽他呢?”
“丑的太明显了,她父母感觉不来吗?”
“当然了,父母对孩子的爱足以麻痹他们对孩子相貌的判断力。你家涛涛和我家行行比,谁亲?”
“当然是我娃了。你家的像你,丑!”
“哈哈,送你六个字:呸呸呸,滚滚滚!”
珊珊到底丑不丑?我和小芬或者别的父母都一致认为“她丑”。但是,在珊珊的爸爸妈妈眼里,珊珊一点都不丑。小芬觉得涛涛亲比行行亲,我又觉得行行比涛涛亲!我们之所以能对一个人做出客观的高一致性的评判是因为我们与他没有过度的情感联结。而我们一旦过度卷入关系,我们的客观评判能力就会受到干扰。
场景2.谁赢了?
行行特别喜欢弹珠游戏。每次去超市,他都死皮赖脸想玩。今天去超市,刚到游戏区,他说他困了,不进去了,说要在外面等我。我心里想:“这小家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逛也好,省钱!”结果,等我付款出来的时候,我发现他正在弹珠机前玩得不亦乐乎。拉扳手的样子活像一个壮汉。
“行行,干啥呢?”
“打弹珠呗。”
“输了还是赢了?”
“赢了,爸爸,你看,5颗弹珠。”
“花了几枚硬币?”
“5,5枚吧……1,2,对是5”行行掏出口袋里剩余的两枚,脑子里算了一个7-2=5。
“来的时候是7,现在是2,到底是输了还是赢了呢?”
“输了。但是——我赢了5颗弹珠啊,爸爸。”
哈哈,五岁,果然天真。我相信,如果他不喜欢玩弹珠,只是从这7枚硬币到2枚硬币,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是“输了”。当你对一个人一件事投入过多的注意力和精力时,你对他们的评价就不会站在独立的立场上。
故事3.迷失的阿玮
阿玮在一次情感咨询中,爱上了自己的来访者芳芳。芳芳在咨询中对阿玮产生了强烈的移情。作为一名咨询师,来访者出现移情本是好事。他可以借由移情发现来访者深层次的心理问题。移情不但正常而且是咨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标志之一。但是,阿玮处理的十分不恰当,爱上了来访者。结果呢,本来需要挽救婚姻的芳芳,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和咨询师恋上了,咨询完全失败。阿玮在行业内的口碑也一落千丈。后来,两个人的家庭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彼此都离婚了。他们结婚了,但最后还是离了……
在这个故事里,来访者分不清移情,以为那是真爱。咨询师出于私心,明知移情而违背职业道德,把咨询关系转变成了恋爱关系。最终伤害的是两个人的家庭和他们彼此。真够惨烈的。
这三个故事都告诉我们,情感因素是扰乱判断力的核心因素之一。一旦跨越了这个边界,非但不能取得良好的咨询效果,还可能招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心理咨询师职业道德要求:咨询师和求助者不可以建立除咨询以外的其他任何关系。这是对求助者的负责,也是对咨询师自身的负责。
所以,我们不可以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