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语文课首先要自然渗透德育资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要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语文学科自身特点决定教师在课程中要有主动渗透德育的意识,挖掘学科育德资源,真正发挥语文学科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伟大的悲剧》讲述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人,第二个到达南极极点,愿意为先行到达的挪威人阿蒙森作证,在归途中遭遇暴风雪,不幸遇难的事。细节描写生动,主题震撼人心。赞美了斯科特一行人,不畏艰险,精诚团结,诚实守信的精神品质。是一篇很好的培养学生不惧竞争,勇于挑战的范例。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课题:伟大的悲剧,了解悲在何处,伟大在何处。通过分析环境描写,体会探险之难,通过分析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精神的伟大。简言之,“立德树人”不能贴标签,要将德育寓于一词一句一段一篇的教学中,寓于听说读写的每一项训练之中,通过对文本内容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精神的启迪,自然渗透,落实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帮助学生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要求,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好的语文课第二个要求是:教学策略灵活多样,环环相扣,形成有机整体。一般来说,语文课由整体感知引入,如果文章篇幅较长,应该使用浏览的方法,感知文字内容。细读应用朗读的方法,读出情味,读出感受。根据内容需要,可以跳读,同时圈点勾画,找出关键词,挖掘深层含义。还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总之,课堂教学可以使用的阅读策略有:圈点勾画法,逐层添加概括法,对比朗读法,读写结合法等等。教学策略要灵活多样。课堂环节设计一般由课内到课外,从文本到生活,由人物到自身的整合学习,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很多人有种错觉,似乎语文人人可讲。其实,如何发挥语文学科在学生人格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和教师都向往的精神乐园?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思索并实践的问题。语文教师大有可为,语文不是人人可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