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天 认知与智慧
达到实践智慧的高度要经历的三个层次:1.只知其一、不知其二;2.既要这样、又要那样,无所适从;3.能将两种相反的力量融合起来,和谐共处。第三层次才是实践智慧,也是孔子说的“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种重新认识认知的工具:尺子、斗和秤。这三种度量衡工具中,前两种都是以一个固有的标准去测量物体,被测量的物体如果不符合一定的条件就无法测量。这就好像初级的认知,不懂得变通,只会以单一、固定的标准去看待人和事。而成熟的认知应该像一杆秤,无论是什么物体,我都能通过调节自身来找到平衡,实现认知。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秤式认知:第三种选择和幽默感,在紧张的时刻用幽默感化险为夷。
两个高手是如何找到第三种选择的案例:周恩来总理接见外宾的例子,和华为的任正非化解尴尬的例子。时刻记得:“坚守原则”和“随波逐流”之间永远不是二选一的关系,在这两个维度之上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实践智慧,也就是“第三种选择”。
第三十九天 认知与契约
Economy不常见的意思:神圣救恩计划。当事人在经历各种艰难困苦、波澜壮阔、悲欢离合,但其实已经有一个看不见的力量事先把剧本写好了,这个力量或剧本就是神圣救恩计划。我们可以借用这个概念思考一下,自己或人类是否也处在这样的计划中。
约定的“约”:世界上其实存在两种约,一种是大自然的智能合约,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基因里就刻好的程序;另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契约(代偿性约定,信仰,非一神教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神教之全知全能对待Job的上帝衍生出的信仰体系),为了对抗生活中的不确定性而制定。我们跟世界的关系就是建立在一系列契约上的,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同时受到自然律和人与人之间契约这两种力量的约束。
生活中很多规则、制度、现象都是契约。比如宗教,它的核心就是一种价值交换——你的行为观念满足了某种条件,就会出现某个结果,比如佛教讲的“因果报应”;还有婚姻,婚姻是爱和契约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几乎所有被歌颂的爱情都是遵守契约的爱情。
意义跟认知的关系:它既在认知之外,又跟认知密切相关。认知力不从心的时候,就是意义发挥作用的时候。因为面对世界时,不可能具备完备的认知,必须根据想当然的意义行动,否则就无法行动。所以,意义是认知不可或缺的一个替代物。
抽象概念,第四模块的基础(第一小节),理解了这个模块,才能理解个人在社会、宇宙中的位置,以及我们的命运是如何运行的。
成吉思汗曾经征服欧亚却没留多少印记,但欧洲殖民地却沿用了一整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即契约,这让人与人主体与主体间的沟通更高效,主体间性效能更高,产生的价值也就更高。